EN
https://www.gov.cn/

政績觀·獲得感·指揮棒——從三個關鍵詞看中央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新部署

2016-12-22 21:0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 陳煒偉、安蓓、劉紅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並明確將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個部門出臺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和《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分別作為年度評價和五年考核的依據。

中央對於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的部署有何創新?將為生態文明建設帶來哪些新變化?從對“政績觀”“獲得感”“指揮棒”三個關鍵詞的解讀,我們便能了解這個考核辦法的深刻含義。

關鍵詞一:政績觀

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總體上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相對滯後,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增速、發展方式粗放、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仍未有效解決。

此次,《綠色發展指標體系》提出了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環境質量、生態保護、增長質量、綠色生活、公眾滿意程度等7個方面、共56項評價指標,採用綜合指數法測算生成綠色發展指數,衡量地方每年生態文明建設的動態進展,側重於工作引導。

“辦法把中央關於‘不簡單以GDP論英雄’的要求落到了實處,突出‘以生態文明建設論英雄’,樹立了政績考核新導向。”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戴彥德説。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轉變發展方式。綠色發展正是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

“在實踐中,許多幹部和群眾都有認識上的誤區,認為發展和保護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從引導形成綠色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給出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循環經濟室主任楊春平説,指標設置中“資源利用”部分的指標權數佔總權數的29.3%,在7個一級指標中佔比最高,反映出轉變生産方式是綠色發展的主要要求。

戴彥德認為,生態文明建設不是抑制發展,而是一種有促有控、調優調強的發展,反映了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辦法把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增長質量等納入綜合考核評價,有利於引導各級黨委和政府把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緊密結合起來,協調發揮資源環境對轉型發展的優化保障和約束倒逼作用,推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切實成效。

關鍵詞二:獲得感

當前,以霧霾為代表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重要問題,也是人民群眾關心的現實問題。

楊春平介紹,《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引入公眾對環境質量滿意度調查指標,以體現人民群眾對綠色發展的獲得感,引導全社會樹立良好生態環境是公平的公共産品、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新理念。

同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明確了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年度評價結果、公眾滿意程度、生態環境事件等5個方面、共23項考核目標。特別是,在目標賦分上,對生態環境保護等體現人民獲得感的部分賦予較高分值。

“辦法把以人為本作為評價考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公眾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既讓人民群眾在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中有更大的發言權,也保證了評價考核結果與群眾切實感受相一致,增強了評價考核結果的可靠性和説服力,對引導全社會共同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戴彥德説。

關鍵詞三:指揮棒

根據辦法,考核結果將作為各省區市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幹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對考核等級為優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區,給予通報表揚;對考核等級為不合格的地區,進行通報批評,並約談其黨政主要負責人,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對生態環境損害明顯、責任事件多發地區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和相關負責人(含已經調離、提拔、退休的),按照規定進行責任追究。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説,採取評價與考核相結合的方式,考核重在約束、評價重在引導,可以各有側重地推動地方黨委和政府落實生態文明建設重點目標任務。同時強化結果應用,將考核結果作為省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幹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體現“獎懲並舉”。

“評價考核結果的應用,是整個評價考核工作的關鍵所在,是推動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揮棒’。”北京大學城市環境學院教授王學軍説,希望借辦法實施的東風,改變過去單一依靠經濟增長來評判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負責人政績的做法,讓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真正發揮作用。

王學軍説,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貴在堅持。切忌一陣風、搞運動的做法。要確保評價考核工作一以貫之、客觀公正、依規有序開展,確保評價考核結果得到有效落實。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