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全民健身”再提升 “健康中國”新征程

2016-12-24 16:2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上海12月24日電(記者 朱翃、吳俊寬)體育健身,從未像今天這樣在中華大地上形成熱潮,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從路跑到騎行,從健身操到廣場舞,從大眾化的“足、籃、羽、遊”到小眾的滑板、攀岩、擊劍、馬術,體育健身已經融入很多人每一天的生活中。

《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兩份“重量級”文件在6月和10月先後出臺,標誌著“全民健身”進一步轉型升級,“健康中國”展開了新的藍圖。在青少年體質堪憂、中青年工作壓力高企、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今天,良好的運動健身習慣是健康生活的一張“保險單”,全民健身也成為健康中國的有力支撐。

“今天,你運動了嗎?”是一個值得國家回應、全民響應的好問題。

全——全面發展

全面發展,不僅僅是考量每個個體成長的標準,也是體育事業和産業需要達成的目標,全面發展才意味著更成熟、更科學、更優化。

“我小時候理解,人的全面發展意味著‘德智體美勞’都要至少達到良好。”北京某公司白領姜曄説,“現在工作了,結婚生子了,我覺得身體是生活與工作的基礎。從體育鍛鍊的角度來説,也要更加全面,而不僅僅是跑跑步、打打羽毛球,我和親朋好友都願意嘗試更多的體育項目。”

相比以往社會把全民健身更多理解和定位在體育系統、體育行為,當下和今後一段時期,全民健身將更加突出一個“全”字——這是一項社會範疇的工作,應以融合的方式推動,使體育與文化、教育、旅遊、醫療、衛生等專業領域有機結合,融合發展。

與過去相比,發展體育的軌道也更加全面。一方面,體育主管部門簡政放權,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的審批,在這一利好因素下,諸如路跑、草根足球等民間賽事和活動風起雲涌;另一方面,體育類的企業和社會組織方興未艾,客觀上促使全民健身類的賽事活動越來越多。

民——為民服務

無論是全民健身工作還是健康中國建設,都離不開最基礎的“底子”——老百姓。這兩項工作只有依靠人民廣泛參與、滿足人民需求,才能取得顯著成績。

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從2009年首個全民健身日以來,體育日益成為人民群眾生活的一部分,全民健身工作可謂蒸蒸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城鄉居民的身體素質合格比例都在上升。

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多層次體育需求與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如何服務好廣大人民,為他們提供一份上佳的全民健身“菜單”,是各級體育部門、各級體育社會組織面臨的緊迫課題。

2016年,第二屆上海市民運動會貫穿全年,舉辦各級各類賽事9778項,參與人次超千萬,被上海市民親切地稱為“家門口的奧運會”。賽事組委會常務副主任、上海市體育局局長黃永平介紹説,組委會把市民群眾、把體育愛好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市民們喜歡什麼樣的比賽,我們就辦他們喜歡的比賽,並且在項目專業化的同時,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選項,讓市民群眾廣泛參與並且樂在其中”。

不管是東北的各式滑雪滑冰賽,還是西南各少數民族特有的傳統體育活動,不管是高大上的帆船、馬術運動,還是大眾化的足球、籃球賽事,體育主管部門、企業和社會組織都應當認識到,“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重要性,只有把滿足老百姓的運動健身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真正把全民健身工作和健康中國建設落到實處。

健——科學鍛鍊

全民健身之所以能成為健康中國的有力支撐,關鍵在於搭建從“健身”通往“健康”的橋梁,而其中的要義,在於如何科學鍛鍊,讓體育運動的功效發揮到最大。

被跑友們稱為中國“跑神”的陳盆濱在七大洲都完成過極限馬拉松比賽,多年的奔跑下來,他最大的感悟是跑步需要技巧而不能蠻跑。

近年來,跑步熱潮席捲全國,跑步賽事數量幾何式增長,跑步人群迅速擴大,跑步健身蔚然成風。與此同時,因缺乏科學系統訓練、心態急功近利等原因造成的運動損傷甚至跑友猝死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陳盆濱説跑步不僅需要邁開雙腿,更需要用心體會、用腦思考。思考之後再在奔跑中理解、掌握正確的跑步姿勢,培養成熟的跑步心態,這樣成績才會提高,受傷幾率也會小很多。

如今越來越多的健身愛好者認識到科學鍛鍊的重要性。他們中有的是陳盆濱一樣的健身圈“網紅”,在網絡上、朋友圈中傳播正確的健身理念;有的則是基層社會體育指導員,在社區街鎮指導百姓科學鍛鍊。

用運動鍛鍊推進健康關口前移,既要解決“能健身”的問題,即降低消費門檻,推動公共體育設施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又要解決“會健身”的問題,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加強體育運動指導,推廣“運動處方”。

在上海市體育局副局長趙光聖看來,在全社會對“能健身”的問題日益重視、各方麵條件日益改善的情況下,如何進一步解決“會健身”的問題,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的重中之重。

身——身心健康

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司長劉國永表示,和以往相比,社會對全民健身的理解、認識、定位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我們的認識就是增強體質、強身健體,現在的認識已經超越了過去對體育的認識,現在不光是要健身,還要健心,達到身心健康。”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青少年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郭建軍表示,“不是説每天打球、跑步的人就一定健康,因為其中存在一個科學評價標準的問題,這需要醫療領域的介入,而不光是體育部門的判斷。進行體育和醫療以及其他方面的合作,要有合作的機制。”

體育應回歸教育是很多體育從業者的心聲,知名體育社會學者盧元鎮認為,必須在學校教育階段把學生的“生命觀”“健康觀”“運動觀”建立起來。

健康中國既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青少年應該從小建立起這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校內每天體育運動時間不少於1小時、熟練掌握1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這些都是“打基礎”,讓體育運動成為與每天吃飯、喝水一樣的習慣。“少年強則國強”,擁有良好運動習慣和生活方式的青少年群體,將成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未來的主力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