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菜籃子”工程助張家口壩上地區百姓脫貧

2017-01-11 17:2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石家莊1月11日電(記者 高博 李俊義)多年來,魏守貴一直忘不了過去住土坯房的日子。魏守貴告訴記者:“土坯房走風漏氣,夏天還好,但壩上冬天經常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天氣,住在土坯房裏特別難熬。”

53歲的魏守貴是河北省沽源縣閃電河村人。現在,魏守貴家已經變成寬敞明亮的磚瓦房,同時他還在縣城買了80平方米的樓房。

魏守貴所在的沽源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位於張家口壩上地區。壩上地區,距離北京200多公里,是風沙進入北京的一道生態屏障,這裡也是河北省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

作為北京市水源地,為了保護生態環境,2003年,壩上地區實施禁牧政策,牛羊由散養改為圈養。全面禁牧後,壩上地區引導農民種植蔬菜,大力實施“蔬菜對接北京”戰略。

真正改變魏守貴生活的正是在家鄉種菜。種植蔬菜之前,魏守貴曾在天津燒了15年的鍋爐。魏守貴告訴記者:“當年去天津打工時,路費都不夠,還是向親戚朋友借的。沒想到如今不用出去打工,靠種菜改變了我和家人的生活。”

魏守貴告訴記者,壩上地區種植蔬菜有得天獨厚條件,這裡氣候寒冷,陽光充足,晝夜溫差大,害蟲夜間會被凍死,病蟲害少,水源、土壤、空氣也沒污染。

2016年,魏守貴種了28畝蔬菜。魏守貴説:“去年,夏季的冰雹災害給蔬菜生産帶來不小損失,1畝地純收入約2000元,但年景好的時候種菜1畝地能達五六千元。”

近年來,壩上地區正在推動蔬菜産業的二次升級,大力發展節水型、高效型蔬菜産業。記者在沽源縣閃電河雙萬畝高效節水示範園區看到,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澆地已經被淘汰,農民澆地採用的是膜下滴灌技術,水肥通過滴灌管道可以直接輸送到地裏。

種植蔬菜已成為帶動壩上地區農民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徑。沽源縣閃電河鄉黨委書記鐘宏偉説,目前閃電河鄉的蔬菜面積達5萬畝,畝均年收入3000多元,全鄉蔬菜種植戶人均收入達7866元。

張家口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張家口每個貧困村基本都有一項産業,我們強化産業富農,張家口謀劃了設施蔬菜、馬鈴薯、養殖等40條扶貧産業帶,引導貧困農民依託本地優勢資源進行發展。

以蔬菜為例,目前張家口蔬菜常年種植面積約150萬畝,年産量達600多萬噸。在北京市場上,張家口壩上蔬菜佔有40%以上的份額,每年銷往北京的蔬菜可達240萬噸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北京“菜籃子”。

張家口的扶貧目標是,通過推進特色農業、旅遊、家庭手工業等扶貧工程,到2018年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張家口市已有80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2016年,張家口市脫貧人口為22.77萬人。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