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加快推進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

2017-01-17 07:40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破解“無機可用”“無好機用”“有機難用”難題——
加快推進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

農機科技創新不足、農機裝備技術有效供給不夠、農機農藝融合不夠,依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農業部將創建500個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實施關鍵環節機具購置敞開補貼,推進有條件的地方整鄉、整縣、整省創建

日前,農業部印發了《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在1月16日舉行的全國農機化工作會議上,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向《經濟日報》記者表示,今後的發展重點是緊盯薄弱環節和空白領域,增強科技創新供給,加快改變不同程度存在的“無機可用”“無好機用”“有機難用”難題,加快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

當前,農業生産已由人力畜力為主變為以機械化作業為主。2016年,全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5%,同比提高約2個百分點;水稻種植和玉米、油菜、馬鈴薯、棉花收穫機械化率增幅均超過3個百分點,主産區秸稈處理、高效植保、産地烘乾能力明顯增強。整體看,我國農機裝備結構、農機作業水平、農機化科技創新、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均有提升。

“規劃不再將農機總動力列為主要指標。”農業部農機化司司長李偉國説,我國畝均農機動力已達到0.55千瓦,高出農業發達國家不少。在這種情況下,更要注重用好存量,調整結構,注重支持引導適應綠色發展需要的機具加快增長,提高農機使用效率和效益。“不將農機總動力列為規劃指標,不等於不發展,而是要適度發展、綠色發展、高效發展,注重補齊薄弱環節短板。”

農機化的短板何在?多位專家指出,農機科技創新不足、農機裝備技術有效供給不夠、農機農藝融合不夠,依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農機化技術的儲備和研發還不夠,産業、地區間機械化發展差距大,農機經營服務的質量效益有待提升。今後,農機化發展必須向全程、全面發展提檔,向高質、高效轉型,全面提升有效供給能力。

從産品上看,近年來,農機裝備製造水平明顯提升,“十二五”期間農機品種增加了100多種。信息技術在農機裝備上加快應用,大型跨國農機企業紛紛登陸國內市場。但是,農機工業大而不強,農機裝備有效供給不足,缺門斷檔和中低端産能過剩並存,機具的可靠性、適用性有待提升。中國農機工業協會會長陳志説,必須引導農機工業轉型升級,增強中高端、全産業鏈裝備的研發生産,提高農機裝備製造水平。

從服務上看,隨著農機擁有量快速增加,農機社會化服務由大範圍的跨區作業向周邊規模化服務、合作型服務轉變,由遍佈鄉村的小門店服務向農機4S店、農機電商等轉變。但是,農機服務産業化程度不夠,服務質量效益總體不高,新型農機化主體人才依舊缺乏。中國農機化協會會長劉憲認為,這對農機化公共服務提出了新要求,必須提高農機推廣、鑒定、監理和培訓等公共服務的能力,促進農機服務市場健康發展。

針對農機化發展的瓶頸,農業部制訂了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驅動計劃,將發佈科技規劃、實施農機新産品補貼試點、組建農機科技創新聯盟。同時,實施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推進計劃,創建500個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實施關鍵環節機具購置敞開補貼,推進有條件的地方整鄉、整縣、整省創建。

“‘十三五’規劃綱要將農業機械化列入農業現代化重大工程。《中國製造2025》將農機裝備列為重要領域,制定了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智慧農機裝備’納入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扶持農機化發展的政策體系將更加完善。”李偉國認為,“十三五”農業機械化發展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農機化支撐農業發展的功能作用將越來越強,領域將越來越寬。(記者 喬金亮)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