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優勢産業振興遼寧實體經濟
連線
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而振興實體經濟則是其中極其關鍵的一環。
實踐證明,實體經濟是強國之本、富民之基。振興實體經濟,只有樹立信心、明確方向,將目標鎖定在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優勢領域,才能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在全省上下已形成共識。
適應引領新常態,抓住實體經濟,就是抓住了經濟發展的要義。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産品和服務供給。
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繼續抓好抓實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工作,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産庫存過多問題,降低企業杠桿率,降低企業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在補齊制約振興發展的短板上下功夫。
裝備製造業是遼寧實體經濟的優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的主戰場。省黨代會明確提出,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裝備製造業為重點,大力振興實體經濟。
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認識到,遼寧經濟提質升級,必須加快企業新舊動力接續轉換,促進裝備製造産業邁向中高端。去年以來,我省經過廣泛調研並結合産業基礎及發展前景,起草《遼寧省裝備製造業重點領域發展指導意見》,在中央7號文件和《中國製造2025遼寧行動綱要》基礎上提出了以八大裝備産業為發展重點,推進首批50戶智慧製造和智慧服務試點示範企業項目建設。積極推進省內相關機構參與“德國工業4.0”標準對接……
振興遼寧實體經濟,需要在戰略性新興産業上有所作為,更要抓住裝備製造等傳統優勢産業。在省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上,參會的部分政協委員對振興實體經濟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為我省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拓展了思路。
張獻和:建立現代産業體系
省政協委員張獻和認為,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我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優勢所在。我省應通過改革創新,加快建立現代産業體系,振興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