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國家林業局、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介紹中國荒漠化防治有關情況

2017-01-22 12:54 來源: 中國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7年1月22日(星期日)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廳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國家林業局、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有關負責同志介紹中國荒漠化防治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中國網 宗超 攝

【主持人 襲艷春】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近年來,中國政府在防沙治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積極進展。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關情況,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先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王玉明先生,請他們向大家介紹中國荒漠化防治的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們的提問。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茍海波先生,國家林業局新聞發言人程紅先生。

下面先請張永利先生做介紹。


中國網 宗超 攝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 張永利】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興有機會向大家介紹我國荒漠化防治的有關情況。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態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為攜手應對這一全球性生態問題,199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中國作為《公約》締約國,積極履行《公約》規定的義務,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聯合國第十七屆可持續發展大會指出,中國荒漠化防治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堅持了“保護優先、科學治理、適度利用”的原則,做到了“六個結合”,也就是: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究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先後頒布了《防沙治沙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全國防沙治沙規劃》,推行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制,相繼實施了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和國家沙漠公園建設,對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進行嚴格保護和集中治理。通過實施重點工程,開展大規模治理,實現了荒漠化擴展態勢整體遏制、荒漠化面積持續縮減、荒漠生態功能增強。

監測結果顯示,2014年與2009年相比,全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呈現“雙減少”,分別減少12120平方公里和9902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呈現“雙減輕”,均呈現由極重度向輕度轉變的良好趨勢;沙區植被狀況和天氣狀況呈現“雙好轉”,植被平均蓋度增加了0.7個百分點,年均沙塵天氣次數比上個監測期減少了20.3%。

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法律體系、政策體系、規劃體系、考核體系,以及工程建設體系、科技支撐體系、監測預警體系、履約與國際合作體系,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我國開展防沙治沙,不僅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樹立了樣板,還為根治荒漠化這個“地球癌症”開出了“中國藥方”,為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這個“世界目標”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模式”,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經驗”。

當前,全球面臨著荒漠化擴展的嚴峻挑戰,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立“到2030年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這一重大目標,將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同時,中國依然是世界上受荒漠化、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境內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2.12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近1/5。局部地區沙化土地仍在擴展,還有3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具有明顯沙化趨勢。在全國現有沙化土地中,具備治理條件的有50多萬平方公里,防沙治沙任務依然艱巨。

面對荒漠化嚴峻挑戰和防沙治沙艱巨任務,中國政府將以更加堅決的態度做好本國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及時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遇到的新困難新問題,努力把工作抓得更深更細,抓出更大實效。同時,積極推進荒漠化防治國際履約和合作,講好中國防沙治沙故事。借此機會,我也向大家宣佈:今年9月上中旬將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召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這次大會由中國國家林業局、外交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承辦。屆時將有來自195個締約方的正式代表約1400人與會,共商全球防治荒漠化大計。

這次大會的主題是“攜手防治荒漠,共謀人類福祉”,主要任務是圍繞聯合國確立的“到2030年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這一重大目標,討論一系列重大政策性議題,推動形成《公約新戰略框架》等5項成果,各締約國提出本國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的國家自願目標和行動計劃。

中國政府申請承辦第13次締約方大會,體現了我國履行荒漠化防治責任和義務的積極態度,表達了我國願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全力推進全球荒漠化防治的良好願望。中國政府對承辦這次大會高度重視。國務院專門成立了大會組委會,汪洋副總理擔任大會組委會主任委員。1月18日,召開了第一次組委會全體會議。根據國際慣例和籌備工作計劃,第13次締約方大會計劃安排高級別會議、締約方全體會議,以及各類邊會、展會、現場考察、植紀念林等活動。

下面,就中國荒漠化防治及籌辦第13次締約方大會等情況,我們願意回答大家感興趣的問題。謝謝!

【主持人 襲艷春】謝謝張永利先生的介紹。下面我們進入答問環節,按照慣例提問前通報一下所代表的新聞機構。


中國網 宗超 攝

【中國新聞社記者】張局長您好,剛剛您提到中國為土地退化零增長和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開出了“中國藥方”,請您介紹一下“中國方案”具體的內容是什麼。您剛才也提到,到2030年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的目標,中國將採取哪些行動?謝謝。

【張永利】非常感謝你。這個問題提得很好,防沙治沙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中國藥方”,概括起來就是我剛才提到的“六個結合”。一是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一方面由政府給出明確的政策導向,支持防沙治沙事業開展。包括國家制定《防沙治沙法》,國務院出臺《關於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編制《防沙治沙規劃》,啟動有關防沙治沙的重大工程,建立18個部門齊抓共管的協調機制,推行政府防沙治沙責任制等。另一方面,廣泛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廣大民眾積極投身防治荒漠化事業。

二是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對於可以自然修復的區域,通過劃定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實行禁樵、禁牧、禁墾等措施,保護原生植被,減少生態破壞。對自然修復難度大、速度慢的地區,主動作為,人工治理,改善生態環境。

三是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一方面形成以防沙治沙法為核心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普法教育,加大執法力度,強化執法監督。特別是適時組織開展相關的執法行動,嚴厲打擊破壞沙區、荒漠化地區原生植被,非法侵佔林地、沙地等非法行為,採取相應的措施,鼓勵各種治沙的行為和活動,促進生態改善。

四是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在區分重點和一般的基礎上,堅持統一規劃、分區施策,重點區域通過佈局實施諸如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沙區退耕還林以及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張北地區退化防護林修復等重點工程項目進行重點治理,非重點地區由重點工程帶動,群眾廣泛參與,推進面上治理。

五是講求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既強調尊重科學、因地制宜,總結推廣成熟的防沙治沙技術和模式,提高防沙治沙的科技含量。又注意從中國實際出發,強調苦幹實幹,艱苦奮鬥。舉世聞名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就是以防沙治沙為主要目的的,目前已在我國北方初步建立了一條護國安民的綠色長城。從1978年到2016年累計完成造林4.38億畝,花費國家投資195億元,每畝平均不到45塊錢。正像我們敬愛的習近平主席前不久在達沃斯論壇所講到的一樣,它是三北地區人民幾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幹出來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精神豐碑。

六是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不僅在林種、樹種配置,經營方式、治理模式選擇方面兼顧群眾的經濟利益和當地的産業結構調整,促進群眾增收,而且通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改善當地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從而使防沙治沙事業有動力、可持續。

實現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的目標。中國政府準備從兩個方面採取行動,一方面繼續做好本國的荒漠化防治工作,一是加強沙區、荒漠化地區的原生植被的嚴格保護,抓好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落實封禁保護政策,提高沙區公益林的補助標準,建立和完善荒漠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二是加大工程治理力度,包括利用三年時間把我們已經納入規劃的1700萬畝的嚴重沙化耕地全部實施退耕還林,至少需要投資272億元。三是突出科學治沙,不斷提高防沙治沙的科學水平。四是搞好治沙扶貧,為中國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出應有的貢獻。

另一方面,認真開展防治荒漠化履約和國際合作。一是積極參與國際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二是加強信息交流與經驗共享。三是經過培訓示範推動中國防治荒漠化的技術和經驗,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四是大力推進“一帶一路”防沙治沙,擴大國際合作,共享經驗。謝謝。


中國網 宗超 攝

【中國日報社記者】內蒙古自治區作為第13次締約方大會的承辦方,想請您介紹一下內蒙古荒漠化治理的情況以及內蒙古有什麼優勢和經驗,可以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分享。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王玉明】我做一個簡單介紹。內蒙古有大森林也有大沙漠,擁有林地面積4398萬公頃,居全國第一,森林覆蓋率是國土面積的21.03%。但同時我們境內有五大沙漠、四大沙地,面積達到60.92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總面積也達到40.78萬平方公里。內蒙古遭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同時防沙治沙的成效也相當明顯,積累了不少的經驗。所謂成效明顯,就是從2000年以來,累計在林業建設方面,我們投入資金包括國家的是1121億元,草原保護550多億元。經過十幾年的治理,荒漠化面積減少了4400多萬畝,沙化土地面積減少到1800多萬畝。可以説在荒漠化治理方面,我們是有成效的。


中國網 宗超 攝

在治理過程當中,我們也有一些自己的經驗和做法。概括起來主要是有幾點:

一是堅持預防為主,實現嚴格保護。在落實國家“三禁”制度的同時,自治區實行“五個嚴格”保護制度。對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區項目區及自然保護區、生態移民區、風禦區、嚴重沙化區和生態脆弱區,必須嚴格禁牧,對草原畜牧業全部推行禁牧、輪牧、休牧。這是我們的做法之一。

二是不斷深化改革,完善制度,通過制度管理生態、保護生態,發佈實施了防沙治沙地方性法規和決定,區各級政府出臺了有針對性的防沙治沙政策性文件260多個,有效控制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三是依託生態工程加快治理步伐,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多項重點工程,這些工程有力推動了我們生態建設。

四是發展林沙産業,推進脫貧致富,創建類型多樣的産業化發展模式,打造一批林沙産業的龍頭企業,拓展農牧民就業增收的渠道。

五是強化科技支撐,提升法製成效,篩選、組裝配套適用的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建立健全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加強對基層技術人員,特別是沙區農牧民的技術培訓。

六是廣泛宣傳動員組織全民參與,形成了以國家重點工程為主體,以廣大農牧民和社會力量參與為“一體兩翼”的防沙治沙新格局。謝謝。


中國網 宗超 攝

【中央電視臺記者】剛才張局長介紹了今年中國將舉行的多場主場外交活動當中有一個重要的外交活動,是要承辦《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這次會議在中國召開有什麼特殊的意義?謝謝。

【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 茍海波】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聯合國荒漠化公約》是通常所稱的“裏約三公約”之一,這三個《公約》是國際社會在1992年前後,分別針對氣候變化、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樣性喪失這些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制定的,是國際環境治理的基本的制度框架。其中《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是199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通過之後中國迅速簽署和並於1996年批准了《公約》,1997年成為《公約》的締約方。


中國網 宗超 攝

參加《公約》之後,中國非常積極地參與《公約》的各項工作,一方面是認真履行我們在《公約》中所承擔的義務,作好國內的防沙治沙工作。另一方面,積極在《公約》的框架下開展相關的國際合作。《公約》的締約國大會,是各個締約方就防治荒漠化問題制定全球性戰略和政策的最高決策機構,是開展和促進防治荒漠化國際合作的一個重要國際平臺。本次締約國大會在中國召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

首先,召開這次締約國大會有利於交流互鑒,分享防治荒漠化的先進經驗,促進防止荒漠化的國際合作,攜手應對挑戰。剛才張永利副局長已經介紹了,我們國家是世界上遭受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多年來我們通過頒布法律、制定政策和實施一系列生態工程,取得了良好的防沙治沙經驗,形成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通過承辦本次會議有利於讓國際社會更加直觀地了解到這些中國經驗和方案。同時也可以讓我們國家的防沙治沙工作者和廣大民眾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其他國家的經驗,這樣也能夠促進國內的治沙工作,增強國內民眾對於防治荒漠化工作的認識和了解。正如這次大會的主題所説,我們將通過承辦本次大會,推動全球攜手防治荒漠化,共謀人類福祉。

第二方面的意義,有利於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本次大會上,與會代表將討論幾個重要的問題,包括如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制定《公約》新的發展戰略,確定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的切實措施和資金保障。我們承辦這次大會將發揮東道國的作用,貢獻”中國智慧“,同《公約》秘書處以及與會各方一道共同確定《公約》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三,承辦此次大會還有利於進一步展示我們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荒漠化問題,比較嚴重的國家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荒漠化是與貧困相連的一個問題。惡劣的生態環境會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困難。中國多年治沙形成了很多經驗,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我個人認為是不能夠單獨就事論事談防治荒漠化,要創新思維,把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處理,實現綠色發展。本次大會將在鄂爾多斯市舉行,鄂爾多斯市也是在兼顧防沙治沙與脫貧致富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鄂爾多斯舉行這次締約國會議,有利於推廣我們防沙治沙的新理念、新模式,拓展我們生態環境的新技術、新産業。通過這次大會,我們將進一步與遭受荒漠化影響的發展中國家分享綠色發展的理念。同時,除了這些具體的意義,本次大會也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的一個具體實踐。

不久前,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中提出,要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他呼籲國際社會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從夥伴關係、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和生態建設方面做出努力,要把生態建設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重要方面。具體講,我們從生態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承擔我們的國際義務,做好國內的綠色發展;二是堅定支持包括荒漠化公約、氣候變化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在內的各項環境治理多邊機制;三是推進與廣大發展國家的南南合作。

中國在這些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包括在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談判和生效方面發揮了積極的引導作用。今年我們將承辦《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國會議,在2020年,我們將承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國會議,這些都是我們的具體努力,特別是大家可能注意到,近期國際社會特別是美歐有一些不確定因素,包括美國新政府就任,歐洲國家,德國、法國會有一些大選,在國際環境治理領域大家會有一些擔憂,這些國家的政府的選舉會不會帶來一些不確定性的因素。我們舉辦這次大會也是通過這次會議向國際社會傳達一個明確的信息,就是不管其他國家如何變化,我們中國堅持低碳發展的決心不會變,堅持維護相關國際治理機制的這種決心不會變,我們堅持推動與發展中國家進行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合作的這種決心也不會變。謝謝。

【塔斯社記者】荒漠化的問題比較大,你們在這方面有沒有跟別的國家合作,包括俄羅斯,如果有合作的話在哪些領域合作比較多?謝謝。


中國網 宗超 攝

【國家林業局新聞發言人 程紅】中國荒漠化防治在全世界還是走在前面的。這些年來,我們在防治荒漠化過程當中,不僅把自己的工作作好,同時也加強國際方面的合作。第一方面,我們現在很明確的措施和合作路徑,就是圍繞“一帶一路”開展防沙治沙國際合作。因為我們在“一帶一路”有多個國家涉及到荒漠化的問題。“一帶一路”也是綠色之路,所以要通過荒漠化防治的合作,來打造綠色的“一帶一路”。“一帶一路”也涉及俄羅斯,我們會加強與俄羅斯方面的合作。謝謝。

【新華社記者】請問張局長一個問題,新華社注意到,前段時間有國外記者報道中國荒漠化治理當中的生態移民問題,使少數民族放棄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請問張局長,中國政府以及林業局對這個問題是如何看待的?林業局是否有相關的措施?謝謝。

【張永利】謝謝你。這個報道我也注意到了,我想説兩句話,凡是牽扯到生態移民的地方一定是生態非常脆弱,不具備起碼的人類生存發展的條件,或者經過努力、經過治理仍然不太具備人類生存發展的條件的地方才開展生態移民。我們過去講,連基本生存條件都沒有了,文化傳統、生活習慣靠什麼來存在?過去有一句話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覺得通過生態移民的辦法,讓這些地方的人民首先有一個好的生存發展條件,然後才能使他們的文化、生活習慣等得以于更好的傳承。

生態移民並不一定必然導致這些文化傳統、生活習慣的丟失,不能把這兩個簡單地對立起來。如果我們做好了,我認為生態移民反倒是促進了文化傳統、生活習慣的延續。我們王玉明主席對這一方面的情況了解得可能更多,也請他跟大家再説説。

【王玉明】我做一個補充,剛提到生態移民,我們認為生態移民首先是他生存的環境非常惡劣,不適宜人生存的地方進行搬遷,搬遷以後生活有改善,整體水平得到了提高。另外搬遷都是在自願的基礎上進行的。從內蒙的實踐看,我們是這樣做的: 一是搬遷與生態治理的項目相結合。這麼多年來,我們內蒙古按照國家的要求,對生態惡劣地區實行搬遷,已經累計搬遷了20多萬人,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我們還要搬20多萬,這些搬遷都有相應的資金保障。二是搬遷與産業發展結合起來,搬遷一般都是從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搬遷到有産業的地方,搬遷以後有了産業,有了收入,生活就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三是搬遷跟我們社保制度進一步的健全相結合。比如現在搬遷有一部分人就進城或者投親靠友,有一些比如説年齡大的,他能夠拿到社保,子女在城裏就跟著進城,這樣生活更好了。還有一部分是搬遷與城鄉一體化進程相結合。我們作出統一規劃,逐步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有一些人隨著城鎮的發展、就業的增加進入城鎮。總的看,沙區荒漠化地區的搬遷對搬遷的老百姓是有利的,大家是願意的。

至於民族文化和傳統的保留,現在看不會因為地域的變化和他的生活方式改變,也不會因為他搬遷把他們的文化丟失了。在這方面,政府加以重視支持就可以了。謝謝。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我們剛剛看到張局長提到了中國荒漠化擴張的趨勢得到了遏制,包括荒漠化和沙化的面積呈現“雙減少”,但是我們注意到,之前外國媒體有報道説中國北方的荒漠化仍然在擴張,請問您對此是如何看待的?謝謝。

【張永利】謝謝你。我想外媒的朋友可能不太了解中國的荒漠化、沙化普查和監測,應該説除個別地方之外,總體情況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們有一整套比較科學的、嚴謹的荒漠化、沙化的監測體系,並且有“五個週期”20多年的實踐經驗和工作基礎。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除對一些特殊區域的典型調查乃至更大區域的推算之外,中國沒有開展過全面系統的荒漠化、沙化的普查。整體而言,那時候全國荒漠化、沙化的底數不清、狀況不明。從1994年開始,中國政府正式啟動了全國沙化、荒漠化土地的監測工作,這是我國第一次有組織、有計劃地按照統一的技術方法、指標體系、統計口徑開展的荒漠化、沙化土地監測工作。

1997年發佈了第一次監測的結果,從那之後,每五年我們組織開展一次全國荒漠化沙化土地監測工作,每次都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組織數千乃至上萬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到2015年底,我們已經完成了五次全國荒漠化沙化土地的監測工作。這五次監測的結果表明,2000年之前,我國的沙化土地是呈現擴張態勢的,第一個監測期也就是1994年之前,年均擴展2460平方公里。第二個監測期也就是1995年到1999年,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大家可以從這兩個數字的對比中判斷它的變化趨勢。2000年之後,我國的沙化土地呈現縮減態勢。第三個監測期也就是2000年到2004年,年均縮減1283平方公里。第四個監測期是2005年到2009年,年均縮減1717平方公里。第五個監測期是2010年到2014年,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實現了連續三個監測期的沙化土地凈減少,而且大家從這三個數字的比較中可以發現,縮減的速度不斷加快。

這個地方我要特別説明一點,從我們現在這個數字裏面大家可以看到,有大量的已治理的沙化土地雖然仍在沙化土地之列,但它的沙化程度已經由過去的極重度、重度轉變為中度、輕度,所以僅從沙化土地面積的變化上還不能完全看出治理成效。治理成效要從兩方面來看,一是沙化土地總面積的數字變化,二是沙化土地裏不同沙化程度的面積變化。所以我們歡迎外國媒體的朋友到我國的沙區荒漠化地區去走一走、看一看,進行採訪,親身感受中國的荒漠化防治成效。謝謝。

【經濟日報記者】我的問題和沙區扶貧有關,就我國現在全面發起的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的貧困人口將如期實現全面脫貧,那麼荒漠化地區和沙區是我國的重點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比較多,這些沙區如果要實現脫貧致富,防沙治沙將起到哪些作用,將有哪些作為,如何更好地與扶貧工作相結合。謝謝。

【張永利】也謝謝你。應該説大家都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荒漠化與貧困互為因果,惡性循環。土地荒漠化、沙化是沙區、荒漠化地區經濟發展滯後、人民生活貧困的主要根源。反過來,貧困又導致了過度地開墾、放牧、濫採濫挖、生態破壞,加深了荒漠化的程度,所以實現沙區、荒漠化地區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必須認真抓好防沙治沙,認真抓好荒漠化的防治。

沙區是我國貧困的重點地區,也是精準扶貧的難點所在。我國荒漠化地區、沙區與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契合度高,全國現有的832個貧困縣當中,有290個在沙區,佔總數的35%。全國現有的7017萬貧困人口中,超過2000萬人主要生活在西北的荒漠化地區,佔貧困人口總數的30%。沙區人均收入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所以説我國精準扶貧的難點、重點在荒漠化地區和沙區。

從一定意義上講,防沙治沙具有扶貧的性質,理由有下面三點:一是可以通過吸納貧困人口參與沙區荒漠化地區的生態保護和建設開展扶貧。包括在貧困縣當中選擇那些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造林綠化,承擔封禁保護任務,開展嚴重沙化耕地的退耕還林等,使他們獲得相應的勞務收入和政策性收入。二是可以通過實施灌木林的平茬及加工項目開展扶貧,我國北方沙區有灌木林3.3億畝,其中可以平茬撫育的有大約5000萬畝,亟待進行平茬復壯的有1000多萬畝。所以在現在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平茬復壯的規模和投資,使當地的貧困人口由此獲得相應收入。三是可以通過適度發展特色林果産業開展扶貧,包括在有條件的地方適度發展特色林果基地,做大做強大棗、沙棘、枸杞、肉蓯蓉、黑枸杞、大扁杏等特色産業,以及開展飼料加工、中藥材利用、沙漠旅遊等,增加沙區群眾的收入。

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下一步將把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荒漠化防治與扶貧工作緊密結合,突出“四個優先”。一是在工程規劃上,優先考慮扶貧的重點縣;二是在資金的投放上,優先安排扶貧重點縣;三是在治理措施上,優先選擇那些經濟效益比較好的治理模式;四是在技術推廣和技能培訓上,優先面向扶貧重點縣和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謝謝。


中國網 宗超 攝

【主持人 襲艷春】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再次感謝四位發佈人。也謝謝大家。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