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京津冀要在協同治霾中“找齊”目標

2017-01-24 07:33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京津冀三地大氣污染物相互輸送、相互影響,“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現實決定了三地協同治霾、聯防聯控是必然選擇。要想在協同治霾進程中“找齊”目標,根本要靠加快轉型升級,在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路徑上走得再快一些。在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産業轉移和空間騰挪只是權宜之計,機制創新、生産轉型和技術升級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隨著京津冀地方兩會的舉行,三地治霾目標浮出水面。北京提出2017年PM2.5年均濃度下降18%,達到60微克/立方米;河北提出下降6%,也就是66微克/立方米左右;天津則提出完成國家“大氣十條”目標任務,2017年比2012年濃度下降25%。數據顯示,京津冀地區2016年PM2.5年均濃度分別為73微克/立方米、69微克/立方米和70微克/立方米左右。

由於同處一個大氣流場,京津冀成為同呼吸、共命運的一個共同體。三地大氣污染物相互輸送、相互影響,“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現實決定了三地協同治霾、聯防聯控是必然選擇。然而,三地不一的治霾目標,讓人們對目標達成增添了些許擔憂。

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京津冀協同治霾最為突出的亮點是在應對重污染天氣時,京津冀及周邊區域首次實現區域高級別、大範圍預警應急聯動。事後證明,大多數城市實際污染情況低於發佈預警級別,污染過程的持續時間和發生嚴重污染級別的城市數量均有明顯下降,這意味著提前採取應急響應措施有效減輕了重污染天氣影響,將污染級別降低了一個等級。不僅僅是應急聯防聯控,從散煤治理到機動車標準,再到能源結構、産業結構調整,京津冀三地之間要獲得更大的環境效益,在治霾行動上需要更多協同。

相對於人們對清新空氣的迫切願望,京津冀協同治霾進展並不如人們期待的那樣快。作為全國大氣污染最為嚴重的區域,與長三角發展基本同步、珠三角在一個省內的情況不同,京津冀區域不僅涉及複雜的省際協調,更面臨發展不平衡的現實矛盾。客觀存在的發展差距,使三地環境治理水平參差不齊,治霾整體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打了折扣。近些年,産業轉移對河北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也使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能不能解決好發展與保護的問題,是推進三地協同治霾深層合作的關鍵。

京津冀亮出的治霾目標,標記的是三地當下不同的合作起點。在協同治霾進程中“找齊”,根本還是要靠加快轉型升級,在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路徑上走得再快一些。我們必須看到,在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産業轉移和空間騰挪只是權宜之計,機制創新、生産轉型和技術升級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當前,京津冀協同治霾的機制正在不斷完善,實踐中也不斷有新的進展。在京津冀區域經濟體中,環境容量如何、工業佈局怎樣、未來向何處去,都需要通盤考慮。拿出全局眼光,儘快提出妥善的解決方案,加大推進力度,做好保護與發展這篇大文章。只有這樣,三地才能齊頭並進、蹄疾步穩。(曹紅艷)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