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脫貧“催生”新春之變——四川“脫貧村”走訪見聞

2017-01-27 20:2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成都1月27日電 2016年,全國100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四川有107萬人脫貧。大年三十,記者分別走進川陜革命老區、蘆山地震災區和四川藏區的幾個“脫貧村”,看看昔日的困難群眾是如何過年的,聽聽他們的“摘帽”故事和新春企盼。

“全村脫貧了,我才像個村幹部”

大年三十中午,記者來到革命老區四川南江縣關壩鎮小田村村民周其昌的家,幾家人正吃著豐盛的團年飯。笑聲此起彼伏,“脫貧經”成了大家的主要話題。

周其昌的兒子周德剛算起了收入賬:“流轉土地800元一畝,養了3頭牛,種了2畝藥材。去年我家人均純收入7000多元。還沒算就近務工賺的4000元,還有村上公益性崗位每月500元。特別是去年家裏人看病,應該花4萬多元,結果一分錢沒掏。”

“我從山上搬來的,現在好得很呀。公路修到新房邊,車子開到家門口。過去,想都不敢想。”2016年底剛剛脫貧的李榮賢搶過話題説。

2015年脫貧的馬全俊説:“我家養牛,一頭馬上就要變成8頭了。”見大家疑惑,馬全俊掰著指頭説:“母牛是2015年在合作社賒的,下了3頭小牛,自己又買了2頭,一頭就變成了6頭。母牛馬上又要下2頭小牛了,那不就是8頭了。僅此一項,純賺一萬八千元。”

去年,小田村人均純收入已過萬元。團年飯上,大家還紛紛給村支部書記敬酒。“今天我才像個村幹部,因為全村脫貧了,群眾擁護了,我的底氣足了。”村支書謝華高高興地説。

甩掉“貧困帽”,鎮政府裏跳鍋莊

藏式臘肉、風乾牛肉、川味香腸……走進藏族群眾卓呷家,一家人正圍坐著吃著團圓飯。

卓呷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灣地溝村的村民。灣地溝村是一個純藏族的貧困村,直到去年,縣裏實施精準扶貧,才成功“摘帽”。

原來,雅江縣賣的肉雞大多是外地肉雞,年銷量達2萬多只。灣地溝村海拔相對較低,山林資源豐富,是全縣為數不多適合喂養土雞的地方。

去年,在政府引導下,村裏成立了豐收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卓呷等貧困戶人均出資500元入股,每股獲得1500元補助。

“大家都沒養過雞,真的能掙錢嗎?一開始,大家心裏都沒底。”卓呷説,沒想到,第一批出欄的2000多只一下子就賣完了,他們一家4口分了4000元。

村裏組織了鍋莊隊和弦子隊表演,卓呷的小兒子斯郎尼瑪是全村鍋莊跳得最好的一個。“我們家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今天我要去鎮政府跳鍋莊,感謝他們。”斯郎尼瑪説。

吃著“脫貧蛋”,生活更有盼

天剛濛濛亮,剛脫貧的衛林就開始照料家裏的500隻母雞了。

“別人放鞭炮,我就聽熱鬧;新衣服平時我也買。”他一邊指著滿房樑的臘肉,一邊和説他太“摳門”的鄰居辯解著。

衛林的家位於蘆山地震震中龍門鄉的紅星村。震後,村裏因災致貧、因災返貧現象突出,2013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212戶、546人。2016年,災後重建基本完成,紅星村也實現了整村脫貧。

原來,村裏與“錢記雞業”公司搞合作,推行“借雞生蛋”模式。“錢記雞業”“借”給32戶貧困戶母雞,下的蛋以每枚0.8元收購。

去年,衛林咬咬牙,借錢修了400多平方米的雞圈。光賣雞蛋,他就賺了1.5萬多元,加上退耕還林、糧食直補和殘疾護理補貼收入等,全年收入2萬多元,一下子摘掉了“貧困帽”。

“今晚我要帶上‘脫貧蛋’去兄弟家吃團圓飯。”衛林説,“今年再擴大規模,養上1500到2000隻雞,爭取年內把修雞圈借的錢還上。”(記者蔣作平、肖林、吳文詡、李力可)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