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著力提升實體經濟的供給質量

2017-02-07 07:21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供給質量決定了供給側適應需求側的程度

質量,是一個日常被廣泛使用的詞彙,在物理學中是指物體所具有的一種物理屬性,是物質的量的量度。在社會經濟中更廣泛被認為是事物、工作、産品滿足要求的優劣程度。國際標準化組織在ISO9000中將質量界定為一組固有特性滿足相關方要求的程度。在微觀層面,質量常被分為産品質量、服務質量、工程質量和環境質量等各個方面,質量管理學和全面質量管理方法提供了企業層面關於質量的系統科學的認識和操作性指南。與微觀層面相比,政府工作層面有關質量的管理,主要針對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管理工作。在政府經濟管理中,雖然經常使用經濟發展質量、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率,甚至還有人提出所謂的“GDP質量”,但經濟學基本上沒有把質量納入分析框架。現有一些對質量問題的經濟學研究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是從質量的經濟性角度,也就是質量的成本收益角度研究質量問題,這些研究雖可擴大到社會經濟領域,但與微觀質量管理比較接近,相對比較狹義;二是更廣泛意義的質量經濟問題,研究質量問題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質量範疇所反映的社會經濟關係以及提高質量的社會經濟條件,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質量供給和質量需求的範疇,並將經濟學的供求關係劃分為總量供求關係、部門供求關係、質量供求關係,認為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質量供求不協調問題會更加突出,總量供求關係和供求結構的不協調往往是因為質量供求不協調。後者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今天提高供給質量化解結構性失衡的政策導向提供了一些理論基礎。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不僅把握住了現階段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而且將“供給質量”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範疇,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突破。既然質量本身就意味著一組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那麼,“供給質量”就是供給側所具有的特性滿足需求側要求的程度,也就是説,供給質量決定了供給對需求的適應程度。

供給質量可以分為供給要素質量和供給體系質量,供給要素質量就是勞動力、資本、土地等生産要素所具有的特性滿足需求的程度,而供給體系質量則是産品(包括服務、工程等各種形式)、企業和産業等所具有的特性滿足需求的程度。提高供給要素質量,意味著勞動力素質提高、物質資本更新換代、更多高新技術的投入以及人力資本的提升等;而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就是提高産品滿足消費者消費升級需要的程度、提高企業適應市場競爭的能力、提高適應消費升級的産業轉型升級能力等方面的內容。提高供給質量的任務不僅包括微觀質量管理所要求的提高産品質量,還包括人力資源管理關注的員工素質和能力提升,以及企業管理要關注的整個企業競爭力的提高,更是包括政府管理所關注的産業自身轉型升級、産業結構的高級化和産業組織的合理化,以及整體科研教育和政府管理等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的提高。

由於我國進入到工業化後期增速趨緩、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經濟新常態階段,長期以來主要依靠增加勞動力、資本、土地等供給要素數量增加,以及依靠産品産量增加、企業和産業規模擴張促進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現在更多需要通過創新改善供給要素質量和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來實現新的供求動態均衡,進而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因此,供給體系質量決定了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進而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