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向農民穩增收要“小康”

2017-02-11 07:15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生活咋樣,夠不夠小康標準,最主要看錢袋子鼓起來沒有。當前,我國正處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而農民增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目標。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協調好各方面利益,確保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關注下,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在過去的13年時間裏實現了快速、持續的增長。剛剛公佈的中國經濟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363元,實際增長6.2%,增速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0.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繼續縮小。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進入轉型升級的歷史階段,促進農民增收面臨著複雜形勢和多重挑戰,如何繼續多層次、多渠道、多手段推進農民收入增長,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強調,農業經營效益的提升,農民收入的增加,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的檢驗尺度和持久動力。改得對不對,市場説了算;改不改得動,農民説了算。去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5%,雖然增幅總體仍然高於城鎮居民,但較往年已經明顯放緩,為近13年來最低,2004年以來首次沒有高於GDP增幅。預計明年多數農産品價格仍將低位運行,農民增收難度加大,收入搞不好,多年來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的勢頭可能逆轉。要努力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穩定農業經營收入這個農民收入的基本。

在穩定農民經營性收入的同時,從農民收入組成的工資性收入、財産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等其他3個要素來看,我國農民增收的動能依然充足。農民外出打工的工資性收入仍是發達地區和中西部勞動力輸出省份農民增收主要支撐。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5022元,佔總收入的40%左右。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工資性收入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農民財産性收入一般是指農民流轉土地、出租房屋等帶來的收入。這一部分收入近年來受農村土地徵收補償水平提高、農民土地流轉和房屋出租增多、參加入股投資分紅人數增加等因素影響,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從長遠來看,隨著今後農村産權市場不斷完善,農民財産性收入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農民轉移性收入主要是指各種政策補貼所帶來的收入,這部分收入與政府對農民的支持和保護密不可分。

因此,要保證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民收入構成中的四大來源都要發揮作用。要進一步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著力挖掘經營性收入增長潛力,穩住工資性收入增長勢頭,釋放財産性收入增長紅利,拓展轉移性收入增長空間。

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正處在現代化農業快速發展階段。而所謂現代農業,不僅僅是停留在種植、養殖環節,其內涵已經覆蓋了生態環境保護、觀光旅遊休閒、文化傳承等多重功能,農業邊界的拓展將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壯大新産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産業鏈價值鏈。依照文件精神,要引導支持農業生産向加工、倉儲、物流、營銷等環節延伸,促進農業“接二連三”與二三産業深度融合,在産業提質增效的過程中促進農民增收。努力增加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支持農民創新創業,開拓農民增收新路徑和新模式,鼓勵農戶和返鄉下鄉人員通過訂單農業、股份合作、入園創業就業等多種方式,參與建設,分享收益。

農業是一個投資週期長、見效慢且具有一定風險性的行業,因此,資金的保障尤為重要。對此,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具體來看,要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拓寬農業農村貸款抵押物範圍。探索財政撬動金融支農新模式,綜合運用獎勵、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工具,加大對“三農”金融服務的政策支持。

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更加關注農民、依靠農民,讓農民有活幹、有錢賺。(記者 常理)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