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雙一流”有了實施路徑

2017-02-16 08:16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貫徹國家重大戰略決策部署——
“雙一流”有了實施路徑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聯合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實施辦法》的出臺標誌著備受矚目的“雙一流”的評選和實施方案終於塵埃落定,自此,我國高校和高校內各學科如何邁向一流,有了具體的行動方向和操作流程,整個實施過程也將有章可循。

更重要的是,在許多學者看來,實施辦法中對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的遴選、評價、動態管理等內容的明確,不僅有利於促進每一所高校和每一個學科健康發展,也將有助於我國大學從整體上構建起一個更加科學的現代高等教育治理體系,一個更為健康的“生態圈”。

構建學校及學科的科學佈局,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長久以來,對於我國高校詬病較多的,是高校特色不夠鮮明,同質化較為明顯。不少地方院校盲目追求大而全,就連很多學科特色明顯的高校為了追求升格,也不惜放棄自身的學科特色,升格為綜合院校。看似學校的規模體量大了,但卻失去了特色和發展優勢。

此前,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就曾在接受採訪時指出,當前,高校或主動或被動地向研究型、綜合性大學靠攏。一方面,高校辦學者都有追求“高而尖”“大而全”的內驅力;另一方面,高校一旦被官方或民間貼上“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或“中管高校”“部屬高校”的標簽,在一段時期內就被固化,並主要以此身份來獲取資源。這種按身份配置資源的體制,客觀上又進一步加劇了高校盲目追求研究型、綜合性、大體量的趨勢。

在《實施辦法》中,記者看到,其總則中就明確提出:“加強總體規劃,堅持扶優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兩類佈局建設高校,引導和支持具備較強實力的高校合理定位、辦出特色、差別化發展,努力形成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體系”,對合理定位、辦出特色和差別化發展做出明確要求。

更值得關注的是,《實施辦法》還明確提出,“堅持以學科為基礎,支持建設一百個左右學科,著力打造學科領域高峰。”一方面,“要支持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學科,加強建設關係國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學科”,同時,“鼓勵新興學科、交叉學科,佈局一批國家急需、支撐産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發展的學科”,從而“著力解決經濟社會中的重大戰略問題,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有學者解讀,這是在從學科角度,對我國高校的整體學科結構進行戰略性部署,一方面鼓勵一批基礎較好的學科繼續做大做強,一方面鼓勵新建一批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從而更好地支撐起國家急需、産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發展。

對此,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分析認為,“我們既要繼續支持傳統優勢學科的發展,又要大力促進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學科是動態和發展的,需要動態調整其發展格局,學科之間的發展也是相互關聯的,許多學科在交叉融合過程中不斷演化,每個學科也都需要其他學科支撐,不能離開其他學科單獨發展,否則,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記者點評】

放眼世界,當前需要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往往都是需要跨學科的,當前最熱門的學科方向,也都是交叉和跨領域的。未來我國高校的發展,如果仍然墨守成規,僅在自己的學科領域打轉,將很難産生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原創成果。因此,此番佈局,立意深遠。

打破固化的身份,讓“一池水”真正活起來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資源整體分佈還不夠均勻,有的地區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相對集中,有的地區則相對稀缺。對此,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分析,“在教育部直屬的75所院校中,地處北京市的就有20余所,地處上海市的也有8所。這些學校基本上都是‘211工程’或‘985工程’大學。然而,與此同時,我國還有一些省份連一所部屬院校都沒有,這其中就包括一些人口大省,如戶籍人口近一億的河南省,以及河北、江西等人口眾多的省份。”

之所以如此,有學者分析,一方面是由於長久以來地區發展不平衡所致,另一方面,也與我國高校身份相對固化、缺少動態的調整機制有關,最終導致優者更優,強者更強。

這一情形將在未來被打破。根據《實施辦法》,將建立建設高校有進有出動態調整機制,實行動態管理,徹底打破身份固化。《實施辦法》明確,對於建設過程中出現重大問題、不再具備建設條件且經警示整改仍無改善的高校及建設學科,調整出建設範圍。根據期末評價結果等情況,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範圍。同時明確,不論是中央高校還是地方高校,同樣標準、同等對待,開放競爭、鼓勵競爭。在充分利用國內外第三方評價結果基礎上,形成對高校的多元客觀評價。

對此,許多學者表示認可。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任蘇明就分析認為:科學的績效評價機制至關重要,“雙一流”建設應該建立“能上能下、動態調整”的機制。以5年為一個建設週期,開展中期績效評估,對於建設效果好的高校加大支持力度,對於不能達到建設目標和水平的高校給予預警並減少支持直至淘汰出建設範圍,5年後根據評估結果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範圍,這樣的績效評估是比較科學的。

【記者點評】

在商業管理中,有一個理念很重要——績效導向,只有真正以績效為導向,才能激發組織內成員的內部活力。高校也有類似特點。只有將固化的身份打破,才能提升各學校的緊迫感和主動意識,聚焦質量與特色,真正實現內涵發展。當然,唯有如此,也才能給目前有潛力的薄弱校和薄弱學科帶來跨越式發展的曙光。

建設健康“生態圈”不僅需要良好外部環境,還需高校從內部發力

構建起有力支撐“雙一流”建設目標的現代高等教育治理體系,不能只依賴某一方面,需要內外兩方同時發力。

蘇明分析認為,一方面,在學校外部,需要政府“放權鬆綁”、擴大和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解決“放權”不夠的問題;另一方面,在學校內部,需要高校加快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解決“用權”不好的問題。通過政府和高校相向而行、同時發力。

對此,《實施辦法》再次強化了高校應以育人為主要任務的重要思路。要求高校在制訂建設方案時,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優化學科建設結構和佈局,資源配置、政策導向體現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同時在績效評價中,強調根據人才培養質量、辦學水平特色等中期評價結果,動態調整支持力度,對人才培養質量高、建設效果好的高校,加大支持力度。

與此同時,《實施辦法》也對高校的發展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要求高校結合綜合改革方案,加強和改進黨對高校的領導,統籌學校整體建設和學科建設,完善內部治理結構,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實現關鍵環節突破,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

説來不難,但踐行不易,實踐過程中還需面對諸多挑戰。“我國大學目前面臨非常複雜的發展局面,很多因素糾纏在一起”,林建華分析,“要實現長遠健康發展,只有根據辦學規律大力推進綜合改革,推進學科佈局和管理構架的調整,創新教育模式,改革人事制度,建立合理的資源配置方式,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益,才能把每個機構、每個人的創造潛力都激發出來,真正營造良好的制度和文化氛圍,調動起師生和各組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記者點評】

建設健康的高校生態圈,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也需要每一所高校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內部發力。設想一下,未來一大批中國高校,無論體量、規模大小,無論是以人文社科見長,還是以自然科學見長,都深植于中國大地,有明確的發展理念與定位,有鮮明的學科特色,且都擁有同其他世界一流高校平等交往與競爭的能力。到那時,我們會充滿自信地説,中國高校真正擁有了世界一流的水平與氣魄。(記者 趙婀娜)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