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北京:延續古都文脈,讓優秀傳統文化
活起來、傳下去

2017-02-16 19:2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2月16日電(記者 張漫子)春節期間,4444場文化活動、325場文藝演出、209項展覽、電臺大廟會、新年音樂會,北京為市民送上豐盛的“文化大餐”;年味未散,戲曲文化周籌備、運河博物館選址、《非凡匠心》《傳承者》等文化節目的打造,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打開了首都文化建設的新局面。

春節前夕,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做出全面擘畫,標注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向。

意見印發後,在首都各界引起熱烈反響。作為有著50萬年人類生活史、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北京以春節為契機,開展了“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以四千余場文化活動大惠民。其中既有弘揚傳統文化的廟會、花會,又有將傳統民俗融入冬奧文化的冰雪活動;並在芬蘭、美國等地謀劃了非遺傳承人手工技藝展示、“絲路新顏”圖片展等活動。

文脈與國脈總相連。“傳承城市歷史文脈”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的城市建設時提出的要求。北京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傅華説,文脈是城市的精神及其生成演變的內在邏輯,是城市文化創造活動的源頭活水。北京的文化建設與傳播,必須圍繞文脈來下功夫,做到“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城”。

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離不開豐富的載體。為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北京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方面邁出新步伐。“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培育了符合現代人需求的傳統休閒文化,將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産生活各方面,轉化為不可或缺的日常組成部分。10集人文歷史紀錄片《大西山》在北京衛視首輪播出後,非黃金時段收視率即達1.5%,堪比熱播劇;大型採訪報道《非遺時光》針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和傳承人進行搶救性專訪,邀請傳承人講歷史、講藝術、講故事、講傳承,深受觀眾歡迎。

今年北京將圍繞黨的十九大、慶祝建軍90週年,創新表達方式,創新傳播形式,陸續開展中國夢主題文藝創作,推出京劇《大宅門》《謝道韞》、崑曲《清明上河圖》、話劇《詩之江湖》、紀錄片《北通州》、圖書《大國工匠》《最美鄉愁——消失的老行當》等文藝作品。

北京還將圍繞建設“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脈標誌”的宏偉目標,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通過開展“民族藝術進校園”“戲曲進校園”等活動,加大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推進首都文化、皇城文化、京味文化、運河文化等;充分挖掘和展示北京歷史文脈,推進長城、運河、西山三個文化帶的規劃建設,展現古都北京的歷史文化風貌和獨特城市魅力;並以傳統文化滋養文藝創作,推出反映古都風貌、文脈傳承、區域特色的京味文藝作品。

“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每一位中國人都是主人翁,都要出實力。”北京日報一則評論中這樣寫道。為使傳統文化具有長久的生命力,真正實現“活”起來、“傳”下去,要讓2173萬北京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中華人文精神的主體。

“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絕非一日之功,既要有重大工程的推動,又需要靜水流深的耐心和定力。”傅華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于士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