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大家行動起來 才能降伏霧霾

2017-02-25 07:20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致霾,或多或少人人有份;治霾,或大或小人人有責
大家行動起來 才能降伏霧霾


江西新餘渝水區電工廠社區,居民們在用廢電池換鮮花綠植。人民視覺


安徽淮南,一位市民在騎公共自行車。人民視覺


藍天白雲之下,北京格外美麗。人民視覺

編者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生態環境在百姓“幸福指數”中的分量不斷加重,環境美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內涵。現階段,不少地區重污染天氣頻襲,霧霾依舊是百姓的心肺之患。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消除重污染天氣、讓公眾能夠暢快呼吸,成為各級黨委和政府不懈努力的方向。防治污染,既需要生産方式的變革,也需要大家生活方式的改變,既需要政府部門和企業履職盡責,也需要每一個人切實行動起來。

如何看待公民的環境責任,公民在防治污染過程中能夠做些什麼?本期生態週刊以兩個版的篇幅,推出一組報道,請大家聽聽專家學者怎麼説,看看行動起來的公民怎麼做。為了暢快呼吸,為了藍天常在,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奮鬥。

去年底到今年初的那場大範圍嚴重霧霾,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人們至今心有餘悸。

如何儘早消除人民群眾的“霧霾焦慮”“心肺之患”?記者近日採訪了多名專家學者。他們認為,一方面,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鐵腕治霾,提升“氣質”;另一方面,廣大公眾也應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更加注意節能減排,努力實現生活管理的“精細化、綠色化”,減少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排放。

衣食住行都和霾的産生有關

在快速的經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中,污染物排放大幅增加

污染物排放量太大,是導致大氣污染的“元兇”。

“霾90%來自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只有約10%的霾來自自然排放。”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説。

1月17日—18日,環境保護部召開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及趨勢分析學術研討會。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合研究顧問組5名院士和總體專家組25名專家,分析研討後認為:目前,工業排放是我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次PM2.5及揮發性有機物的第一大排放源;與此同時,“民用排放是一次PM2.5的重要來源,交通領域排放的污染物是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重要來源。”

“每個人早上睜眼就面臨四件事:衣食住行,這都會産生污染物排放,都和治霾有關係。”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健康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杜少中對記者説,“拿衣服來説,看似與治霾沒有關係,其實是有直接聯絡的。物質生産離不開能源消耗,生産過程中也有各種污染物的排放。我們小時候一年只能添一件新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是當時的普遍狀況,現在很少有這樣的情況。”

杜少中認為:“一個很小的數字,乘以13億,就是一個很大的量。從這個意義上説,每個人都可以説是環境污染的‘製造者’。”

近年來,中國汽車保有量持續增長,進入汽車社會,很多家庭擁有了私家車,這給大氣環境帶來不小壓力。環境保護部去年發佈的《2016年中國機動車環境管理年報》顯示,我國已連續七年成為世界機動車産銷第一大國,2015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到2.79億輛。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我國2016年汽車銷量完成2802.8萬輛,比上年增長13.7%。乘坐空間較大、但排放量也較大的SUV快速增長,對拉動乘用車市場作用明顯,其銷量增長44.6%。乘用車銷量增加319.5萬輛,其中88.1%為SUV。機動車污染已成為我國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學煙霧污染的重要原因。

“我們居住的房子,其供應鏈很長,和霾的産生關聯很大。”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晶晶説,房地産業最主要的原材料,包括鋼材、水泥、玻璃、鋁材、陶瓷等,其生産過程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塵等,在工業廢氣排放中,佔有很大比重。

“工業粉塵本身主要是一次性的PM2.5顆粒物,而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也是形成PM2.5的重要前體物。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對消費者造成人身健康危害的物品,如地板、墻紙、塗料和膠黏劑等,追溯到生産過程,也會産生很多揮發性有機物,成為灰霾的催化劑。”王晶晶表示。

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合研究顧問組和總體專家組專家指出:“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快速的經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氨等的排放大幅增加,而且高密度地集中在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這是我國重點城市群大氣污染頻發的根源。”

杜少中強調,致霾,可以説人人都有份;治霾,自然是人人都有責。

減排溫室氣體才能遏制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是隱藏在霧霾背後的“幫兇”,它與人類活動關係密切

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是形成大氣污染的“幫兇”。

如今,很多地區的人們都感到,在霧霾天頻繁襲來的同時,“冬天不如以前冷了”。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初他來北京讀書,冬天得穿厚厚的羽絨服禦寒,來自西伯利亞高原的強冷空氣時常南下,帶來大風和降溫。那時候風大,天藍。而這幾年北京越來越暖,靠厚一點的呢子大衣就能過冬,冷空氣越來越弱,靜穩天氣增多,給霧霾頻發創造了有利條件。“全球很多地區都在變暖。幾十年前誰能想到北極可以通航?但現在可以,這就是氣候變化的體現。”

除了氣候變暖,京津冀等地冬天的大風天也變少了。沙塵暴這個以往的熱門話題,被霧霾“搶了頭條”。“前些年漫天黃沙時,大家怕風;現在霧霾頻發,人人盼風。”北京市海淀區居民冉先生感嘆道。

中國氣象局統計數據顯示,自1961年以來,京津冀年平均風速呈逐年減小趨勢,減小幅度達37%,而年平均小風日數增加了64%。

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還在持續。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佈的數據,2016年是全球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年份,近五年也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副主任黃磊表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大部分地區冬天變得沒有以前冷了。”

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使大氣層結更加穩定,易導致重污染形成。受全球普遍氣候異常的影響,這個冬天,除了中國,英、法、韓等國也遭遇了空氣污染現象。

全球氣候變暖是隱藏在霧霾背後的“幫兇”,它與人類活動排放大量溫室氣體關係非常密切。黃磊介紹,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越來越明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報告表明,20世紀中葉以來的全球氣候變暖,一半以上由人類活動造成。我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也表明,人類活動特別是溫室氣體排放,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黃磊表示,雖然與漫長的地質年代相比,現代氣候變暖可能並沒有完全超出自然變化的幅度,但其變化速率卻是空前的。從全球平均地表氣溫的變化速率來看,地質年代平均每年升高0.0001℃;而近百年來全球地表氣溫升高了大約1℃,變化速率已達到每年0.01℃的量級,是地質年代氣溫變率的100倍左右。

黃磊介紹,自1950年以來觀測到的許多氣候變化,在幾十年乃至上千年的時間尺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溫室氣體能夠吸收和放射輻射,在地球氣候系統的能量收支中起著重要作用,影響氣候變化。”

中國已經簽署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明確提出到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實現等一系列目標。潘家華説:“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要在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的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面臨巨大的壓力,需要每個人都積極行動起來,通過節約資源、植樹護綠等方式減排溫室氣體,遏制氣候變暖,從而減少滋生極端天氣氣候的‘土壤’。”

生活管理應“精細化、綠色化”

既要約束自己、“自掃門前雪”,也要管管“他人瓦上霜”

1月5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灰霾肆虐之際,英國《金融時報》網站的一篇文章指出,目前,中國治霾的民意雖然洶湧,但多數人不知道治霾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也沒有做好迎接治霾措施帶來的不便,以及改變自己習慣的準備。長期來看,治霾可以讓全社會共贏,但短期內公眾意識、生活習慣不改變,生産效率變化不大,治霾就只能是個零和博弈。

在杜少中看來,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公眾參與對環保意義重大,甚至可以説,環境保護的發展程度取決於公眾的參與程度。現在,公眾對於環保的重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公眾環境意識依然亟待提升,不少人認識到了污染的危害,但是污染是怎麼來的,我們每個人對污染有沒有責任,很多人並不清楚。”

怎樣避免這樣的現象,通過廣泛的公眾參與,給大氣中的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減負”?

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藍虹認為,要通過宣傳讓民眾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霧霾的危害,它給經濟社會和大眾健康帶來的嚴重損失,使公眾認識到,只有積極參與,大家一起採取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等行動,才能治理好霧霾。

專家表示,減排、治霾,迫切需要公眾努力做到“生活管理精細化、綠色化”。在公眾參與治霾的具體行動上,首先應“自掃門前雪”,約束、管理好自己的行為。去年一年,杜少中出差坐飛機里程達9萬多公里。作為一個交通高碳排放者,他主動在北京環境交易所花了275元錢,買了11噸碳排放指標,抵消了自己在這一年裏産生的碳排放量。“工業文明提高了人支配自然、消耗資源的能力,但人不能一有錢就任性,不能‘買兩碗豆漿,喝一碗倒一碗’。每個人都要積極參與環保,採取與環境友好的生産生活方式,成為環境的建設者,而不是破壞者。”

“面對霧霾,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扮演著兩種角色。”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驥指出,一方面,很多人在社會上是生産者,在從事生産、開展工作、經營企業時應繃緊綠色、低碳這根弦,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同時,大家在生活中又是消費者,應管理自己的消費行為,儘量採取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當越來越多的人有環境意識,環保就會變成一種需求,從個人自覺變成社會自覺。”

霧霾之中,沒有人能獨善其身。除了約束自己,還應管管“他人瓦上霜”,發揮監督、促進作用,為治霾增添正能量。

“清新的空氣是我們大家共享的公共産品,需要每一個市民的共同打造和精心呵護。”前不久,山西臨汾二氧化硫濃度“爆表”,“壓力山大”的臨汾市政府發佈了致市民的一封信,呼籲面對嚴峻的大氣污染形勢,全體市民積極行動起來,通過電話、微信、隨手拍等形式,積極主動地舉報身邊污染環境的不文明行為。

黑龍江省環保廳廳長李平表示,政府的環境政策需要公眾的支持,單靠環保部門無法24小時不間斷地監控每一家企業,需要全社會共同監督,當發現身邊的污染問題時,應勇敢地站出來向有關部門反映。

生活管理的精細化、綠色化,不會自動到來,需要通過具體的法規、政策加以推動並固化。藍虹表示,為了引導公眾參與治理霧霾,從經濟手段來説,可以通過對高污染産品徵收消費稅等措施,抬高其成本和價格,來引導公眾作出綠色選擇。另外,汽車尾氣排放是重要的霧霾來源之一,可以通過提高中心城區停車費等方法增加開車出行成本,鼓勵大家使用公共交通設施綠色出行。

綠色創新發展中心執行理事胡敏説,大家這麼關注空氣污染問題,但據她了解,全國人大對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徵求意見階段,收到的公眾意見卻非常有限。“未來,希望能有更多公眾積極地參與環保法規、政策的制定和施行,共同推進霧霾治理。眾人拾柴才能火焰高。”(記者 劉 毅 孫秀艷 寇江澤 趙貝佳 版式設計 張芳曼)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