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局:典型帶動 加快濕地保護修復邁上快車道
典型帶動 加快濕地保護修復邁上快車道
——全國濕地保護工作座談會典型發言集萃
廣東 完善保護體系強化生態功能
廣東瀕臨南海,珠江三角洲水網縱橫,境內包含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五大濕地類21個濕地型,濕地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廣東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出臺《廣東省濕地保護工程規劃》《廣東省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建設規劃》,明確“全省2630萬畝濕地面積不減少”的管控目標,大力推進濕地保護體系建設,全面加強濕地保護。截至2016年底,全省已有國際重要濕地4處、濕地自然保護區94處、濕地公園190個,濕地保護體系建設成效顯著。
加快建設濕地保護區,突出自然濕地保護。建設濕地自然保護區是保護濕地最積極、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廣東各地結合實施省人大關於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步伐的議案,將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作為搶救性保護的關鍵舉措,在具有特殊保護意義、重要生態價值、經濟價值或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濕地區域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讓更多的自然濕地納入保護管理的範圍。目前,廣東已建立國際重要濕地4處,濕地自然保護區94個,其中國家級7個、省級11個,佔全省濕地總面積的44.6%。通過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搶救性地保護了省內絕大部分的重點濕地資源。
推動濕地公園建設,提升濕地生態服務功能。通過實施“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濕地公園發展模式,著力解決廣東濕地受人為干擾強度高,濕地生態系統較為破碎的問題。一是加大建設力度。2004年,廣東率先在全國建立了肇慶星湖省級濕地公園,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把濕地公園建設列為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的重點建設內容,出臺《關於大力構建濕地生態保護體系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區綠色生態水網建設的意見》,規劃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區要建成濕地公園155個以上。二是強化部門協作。廣東各級政府履行建設主體責任,加強對濕地公園建設的組織和領導。林業主管部門對濕地公園建設進行指導、監督和管理,農業、海洋與漁業、國土等主管部門各司其職,形成合力。同時積極鼓勵社會團體、經濟組織、公民個人共同參與,推進濕地公園建設。三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出臺規劃和政策指引,突出基礎設施建設硬性指標,高標準推進濕地公園建設。東莞市全面引導“兩高一低”企業退出水網區,佛山市突出粵韻漁耕文化特色,深圳市採取政府主導、企業經營、生態保護組織參與的模式,江門市突出水網地區人文文化及生態文化內涵。通過大力推進濕地公園建設,既滿足公眾需求,又實現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充分發揮濕地多種功能效益。
打造城鄉小型濕地,全面完善保護體系。廣東省政府統一部署,按照綠色生態水網建設目標要求,切實推進城鄉小型濕地建設。珠三角地區強化河涌水污染治理,協同控制污染源,系統建設排水管網和污水處理系統,建設與村級排污設施相配套的鄉村小型濕地,實現水網地區小型濕地與小涌連通、小涌與小河連通、小河與大河連通,破碎化水網重新連接,構建起珠三角水網大循環體系,目前,全省已建此類鄉村小型濕地1000個。
黑龍江 重立法護航大美龍江
嚴格依法保護濕地,實行濕地名錄管理,黑龍江省是全國率先出臺並及時修改、重新制定濕地保護條例的省份,為全省556萬公頃濕地織就了一張保護網。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38處,其中國家級26處、省級61處;濕地公園72處,其中國家級52處、省級20處;有扎龍、三江、洪河、興凱湖、珍寶島、南甕河、七星河、東方紅國際重要濕地8處,數量位居全國首位。
早在1998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關於加強濕地保護的決定》,全面停止開墾濕地。2003年,《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出臺,至今省人大常委會多次牽頭組織省濕地相關主管部門開展《條例》專項執法檢查和濕地視察工作。通過嚴格依法保護,有力地推進了黑龍江省濕地保護事業發展。為順應新形勢,2014年9月,黑龍江正式啟動《條例》的重新制定工作,對內容進行補充、修改和完善,並於2015年10正式實施。新《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濕地保護工作負總責,同時明確了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作為全省濕地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職責,通過實行濕地名錄動態管理、明晰不動産權屬的濕地登記、進一步理順保護管理體制機制、規範保護措施和禁止行為等多種方式手段,依法全面加強濕地保護。
濕地名錄是劃定濕地生態紅線的重要依據。根據新《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發放不動産登記權屬證書時,含有濕地的應當標明濕地類型、面積、範圍以及其他依法需要標明的內容。因此,濕地名錄也是發放不動産登記權屬證書時明確濕地的依據。近年來,黑龍江濕地名錄管理更加科學有效。以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結果為數據基礎,黑龍江建立了濕地名錄,並於2015年結合泥炭沼澤碳庫調查,對濕地調查數據進一步修正確認。2016年12月,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發佈《黑龍江省濕地名錄》,涉及全省濕地斑塊20448個,總面積556萬公頃。濕地名錄發佈後,要求相關濕地主管部門或者濕地管理機構也將設立保護標誌,落實管護責任人,尤其對沒有建立保護形式的,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庫塘濕地和沼澤濕地要加強人員、資金的投入和機構建設,同時依據名錄對濕地定期開展執法檢查。濕地名錄實行科學的動態管理,省濕地行政主管部門還將適時更新名錄並報省政府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