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土犁”為何不抵“洋犁”?——記者蹲點中外犁具企業看供給側改革

2017-03-20 07:1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哈爾濱3月19日電(記者 管建濤、沈忠浩、胡小兵)儘管價格高出國産犁價格數倍,但德國雷肯公司生産的翻轉犁在我國東北等地受到農民歡迎,市場份額越來越大。記者近日分別到中德兩國的犁具生産企業一探究竟。

“這把進口犁快成合作社標配了”

陽春三月,正值春耕備耕時節。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東官鎮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付海維和合作社農機隊把庫裏的雷肯五鏵翻轉犁仔細檢修了一遍,準備用這個“洋犁”大幹一場。

黑龍江代理經營雷肯犁具的黑龍江瑞豐盈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區域經理孫軍發告訴記者,雷肯五鏵翻轉犁的配件是從德國進口,然後在青島組裝而成。最近兩年,這種犁具在黑龍江發展很快,特別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經營土地面積較大的新型經營主體格外喜歡。

“我們用過雷肯犁後,附近農民都來看效果。”黑龍江省遜克縣奇克鎮山河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夏忠輝説,哪怕價格高出國産犁數倍,大家也願意買。“後來組建的合作社,這個進口犁幾乎成了必選犁,像標配一樣。”

農民為什麼願意用進口犁?“雷肯犁翻完地後,地上是黝黑的黑土,國産犁翻完地後,地上還有不少白花花的秸稈。”在黑龍江省樺川縣昌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延龍看來,關鍵是耕作效果,“雷肯五鏵翻轉犁能把秸稈180度翻轉到土下面,地上幾乎一點秸稈都看不到,但之前用的國産五鏵犁,翻完地後有不少秸稈茬還露在外面。”

在耐用性上,國産犁也不如進口犁。“雷肯犁用兩年了,連個螺絲都沒換過,而且這犁具上連一點銹跡都沒有,國産犁十多天就得換好幾個犁鏵。”東官鎮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隊隊長關文東説。

2009年德國雷肯公司生産的犁具開始銷往我國,此後在東北、新疆等地市場佔有率逐漸擴大,特別是深受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歡迎。雷肯公司首席執行官馮德萊對記者表示,“中國市場上,翻轉犁賣得最好。”

“不簡單批量生産”

為什麼進口犁使用效果好?新華社駐德國記者近日實地走訪了雷肯公司總部。在德國西部小鎮阿爾彭的一座頗顯復古的車間內,斑駁的墻面上保留著雷肯公司的榮譽紀錄。

雷肯公司首席執行官馮德萊介紹,雷肯公司的歷史可追溯至1780年,從一座鐵匠舖開始,逐步發展壯大。目前雷肯翻轉犁在德國擁有4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設計、用材和質量上,擁有200多年發展史的“雷肯犁”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走進零部件鍛壓車間,略顯嘈雜的環境中,工人們緊張地忙碌著,幾輛叉車往來穿梭,運送著各種鋼材原料或加工成品。從零部件鍛造與焊接,到陰極電泳涂裝,再到總裝,各車間、各工種配合得井然有序。

記者注意到,車間內僅有個別打磨、焊接工位採用了機器人,大多數工位都有工人的參與。上件、按鈕、觀察、取件……相比大眾、奔馳等德國汽車工業的生産線,雷肯公司的農機生産線智慧化程度不高,但産品的多樣性很強、個性化突出。

雷肯公司出口部經理魏斯曼告訴記者,由於耕作環境各異,公司農機的零部件各式各樣,偏向於個性化生産,因此沒有簡單進行批量生産。在鋼材加工方面,雷肯擁有獨到的工藝,使零部件的硬度和表面光滑度得到保證,從而保證農機的質量和使用壽命,並且使其輕量化。

在馮德萊看來,雷肯公司取得成功主要依靠持續創新。目前雷肯公司研發人員數量佔比10%左右,每年投入研發的資金約佔銷售額的5%,在同類企業中處於較高水平。“儘管一些農機生産企業模倣‘雷肯犁’,外觀相似度很高,但雷肯公司對此並不擔心。”

一把犁具背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啟示

“只有懂農業,才能生産出高品質的農機。”這是雷肯公司發展得出的經驗。

相比于德國雷肯公司的百年傳承,我國用犁歷史悠久,但犁具企業缺少這種積澱。

保定雙鷹農機有限責任公司在國內犁具行業中有一定位置,但年産量只有幾千台,年銷售額4500萬元左右。公司總經理郭樹森説,國內一些犁具企業也從國外進口一些關鍵部件,但“犁具生産不是進口幾個部件就能解決的”。

遼寧現代農業裝備有限公司也是國內犁具市場響噹噹的企業,但最近幾年在農業大省黑龍江的市場份額降低了近一半,主要原因就是雷肯犁等進口犁市場份額逐步擴大。公司董事長趙墨林説,相比德國雷肯公司,國內犁具企業規模較小、成立時間也短、技術工藝有差距。

趙墨林舉例:國外一般是“一機配九具”,也就是一個拖拉機配備九個犁具,國內一般是“一機配三具”,配置上就差了不少。

“犁,看著簡單,實際上非常不簡單。”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學軍説,犁具直接和農作物、土壤接觸,形成互聯關係,裏面有很多關於土壤力學知識,以及和農藝結合的信息,需要不斷優化才能找到更高效的搭配。

在一些犁具專家看來,犁具質量不高會影響農業生産效率,進而抬高農産品成本,降低農産品的國際競爭力。因此犁具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