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候鳥食堂 分類禁漁 生態補償——安徽多舉措創新嚴守生態紅線

2017-03-20 10:5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合肥3月20日電(記者 楊丁淼)“鳥兒有著驚人的記憶,憑著記憶每年會到同一塊地方過冬覓食,我們升金湖濕地就是候鳥每年都來的家。”家住安徽省池州市升金湖畔的農民阮懷安説。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長江中下游不少湖泊因開發造成的污染或圍墾,不再適合水禽棲息。而升金湖卻難得的保存完好,每年前來越冬的水禽達10萬多只。這一狀況與其被劃為生態紅線區域進行重點保護密不可分。

早在2014年,安徽省林業部門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規劃(2013-2020年)》中,就首次劃定了林地、森林、濕地和物種四條生態紅線,明確提出全省濕地面積不少於1560萬畝,確保維護全省淡水安全。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升金湖畔人口不斷增加,圍堤、墾殖增多,湖面不斷縮小;大強度的漁業養殖,破壞了生態資源,候鳥一度在湖中無食可覓。”升金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徐文彬介紹。

為了留住這些過冬的鳥兒,村民們“只種不收”——將辛辛苦苦種出的水稻、小麥、油菜等留在田地裏,作鳥兒們的“口糧”。保護區則按時價對湖畔農戶實行補貼。湖畔20余畝的良田,成為越冬候鳥們的“食堂”。

為保護濕地,一些捕魚人也轉産上岸。世代在升金湖上捕魚為生的張忠建如今變成了巡湖員。東至縣在升金湖開展了水産養殖整治工作,拆除了3萬畝圍網養殖,實現了湖上無圍網。

紅線就是底線,創新辦法嚴守生態紅線,已成為不少地方的自覺。在目前巢湖流域的第33個禁漁期中,巢湖境內近4000艘漁船將全部進港休漁,確保巢湖漁業資源得以休養生息。

最早實施封湖禁漁期制度的巢湖流域,還實施“分類禁漁”。巢湖中廟漁政監督管理站執法支隊隊長陶波告訴記者,開捕後會分夏季蝦汛、秋汛銀魚、秋季蝦汛、蝦耙生産和冬捕大魚5個階段進行捕撈,每個階段對漁具和蝦籠的大小規格均有明確要求。

“這種階段的劃分符合魚類的生長週期,對漁具的規定既是充分保護漁業資源的考慮,也是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需要。”陶波説。

新安江流域建設保護局局長聶偉平説,生態紅線劃定後,生態保護區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尤為重要。

浙江和安徽兩省在新安江流域持續開展的生態補償試點,提供了示範。

2011年,在財政部、環保部的積極推進下,為期3年的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啟動,中央財政每年拿出3億元,皖浙兩省各出1億元,以水質“約法”,共同設立環境補償基金。

去年底,第二輪試點正式續約並深入推進。多年來,新安江水質穩中趨好,在水質的109項指標中,70%指標達到一類水,其他指標遠遠優於二類水,浙江千島湖營養化問題也得到改善。

這既是上遊劃定新安江流域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紅線,花真功夫和大力氣保護的成果,也與下游資金的支持息息相關。在補償資金支持下,黃山市採取了幹流網箱退養、流域村級垃圾保潔、工業企業轉型發展、城鄉污水處理等20多項措施。

在黃山市小川鄉小窗村,60歲的退養戶淩歙峰去年剛剛引進了日本錦鯉養殖,魚苗每條就要1元,為了新安江保護,700多平方米的網箱“含著淚也只能拆掉”。拆除網箱的補償,就來自新安江生態補償基金。

為了最大化發揮中央財政補償資金的引導效應,黃山市在第二輪試點工作中還成立新安江綠色發展基金,將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充分發揮補償資金效益,有助於形成長效化保護和發展模式。

聶偉平表示,應因地制宜配套相應的生態補償機制,讓保護者和得益者都能享受生態紅線産生的生態紅利,生態紅線才能守得好、守得牢。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