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陜西:從“工程治水”向“生態治水”的跨越式轉變

2017-03-22 08:52 來源: 陜西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從“工程治水”向“生態治水”的跨越式轉變
——陜西水利發展綜述

水是民生的一面鏡子。

自2011年渭河啟動綜合治理,曾經對渭河水臟、水少、水危機的抱怨幾乎聽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渭河兩岸風景秀麗,遊人如織……“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説的是人從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從人民的生活狀態可以知道國家治理的狀況。而此時,渭河邊喜水、親水的百姓就是為政者最誠實的鏡子。

省十二次黨代會以來的5年間,省委、省政府首先聚焦群眾吃水、莊稼喝水的水保障問題和山區防洪的水安全問題,相繼啟動了渭河綜合整治、引漢濟渭、漢丹江治理等一批重大工程及普及農村飲水的民生工程,讓人民群眾因水得福、因水得利。

站在新的起點,繼而探索“從單一的工程治水向水生態的整體修復轉變”的新時期治水思路,以《關中水系規劃》為引領,推進山水林田湖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目前全面啟動渭河生態區建設,建成國家級、省級水利風景區65家,恢復澇池水生態整治工程600處。

補短板、破瓶頸:水利工程解水“渴”

今天看來,無論是洪水安全過境,糧食屢獲豐收,還是清水流入千家萬戶,似乎一切都那麼自然而然。但是,就在5年前,渭河還因洪水頻繁讓兩岸群眾苦不堪言。陜西境內另一條重要河流——漢江,30年洪災造成農田受災260萬畝次,受災群眾460萬人次,死亡3873人。大部分農村群眾飲水困難,致使“因水而病,因水而貧”現象時有所見。

5年來,省委、省政府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視水利事業,把握治水脈動,推進治水偉業。一個大手筆的願景徐徐拉開:立足漢江、渭河兩大水系,統籌關中、陜南、陜北三大區域,總投資1000多億元,130多個水利項目同時鋪開,初步搭建起陜西現代化水利構架……

冬日的秦嶺底部,一期投資191億元的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漢濟渭調水工程正在加快推進。引漢濟渭調水工程完工後,可滿足西安、咸陽、渭南、楊淩4個重點城市及沿渭河兩岸13個縣城5個新城和2個工業園區的生活及工業用水。

漢江是國家和省內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地,但流域內洪澇災害頻發,當地群眾每到夏季都心有餘悸。自2012年漢江綜合整治啟動以來,累計完成投資42.5億元,建設堤防(護坡)313.8公里,特別是安康東壩和白河防洪工程的開工建設,在較短時間內建成併發揮顯著效益,群眾汛期免遭顛沛流離之苦。

近幾年,通過淘汰落後産能、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濕地建設、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等多措並舉,渭河、延河、無定河等黃河流域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達到37.5%以上,漢江、丹江、嘉陵江等長江流域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各設區市、韓城市及楊淩示範區、西鹹新區城鎮集中式飲水用水水源水質全部達標,黑河水質達到Ⅲ類,水環境質量提升取得新成效。

5年間,從陜北沙漠到陜南水鄉,從大型灌區到農家小院,治水興水春潮涌動。不僅戰勝了大範圍嚴重乾旱,洪澇災害死亡人數創新低,民生水利惠及廣大群眾……陜西水利還為糧食總産連年豐收和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促發展、惠民生:水利鋪就脫貧路

地處秦巴山片區的寧強縣毛壩河鎮羅全岩村,過去群眾吃水要到3公里外的地方背水,平均每戶每天要用半個強壯勞動力。修建飲水工程後,自來水直接引入廚房,不僅吃水方便、安全,還解放了生産力。年輕人外出打工,中老年人發展庭院經濟,增加了家庭收入,村容村貌得到改善。

陜西秦巴山、六盤山、呂梁山三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以及13個重點扶貧縣,存在基礎設施薄弱、産業滯後和環境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

2016年以來,農村飲水的70%資金用於貧困地區,並由省級全部承擔了貧困地區的配套資金。當年全省共解決和改善了55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4.66萬貧困戶18.9萬貧困人口的飲水條件,實現了扶貧攻堅飲水安全建設項目落地見效。

調查顯示,我省貧困地區水利設施欠賬多,尤其是中型灌區自然淤積和人為毀壞更為嚴重。對此,2016年起我省優先開展貧困地區大中型灌區末級渠係改造,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向貧困地區傾斜。預計“十三五”期間向56個貧困縣(區)投入建設資金99.32億元,補齊農田水利的短板。

2016年,水利部門向40個貧困縣安排了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將全省項目57.3%的資金支持這些貧困縣統籌現代農業高效節水灌溉和山丘區“五小”水利工程建設,使444個貧困村、33.2萬貧困人口受益。在小型農田水利項目的支持和引導下,淳化縣丁戶垣村的300畝土地流轉後,建設成為一個全省水利高效節水灌溉扶貧示範點,僅此一項就推動了該村59戶貧困村民的脫貧工作。

號水脈、定水策:“河長”保障生態治水

這些年,通過實施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讓我們的水保障和水安全問題已經和正在得到解決。但水患平息了,生態卻還沒有跟上。例如有些河流只注重防洪保安,把河道修得像馬路一樣筆直,失去了河流自然彎曲的本來模樣。

單一的工程治水往往將水資源白白流走,對此,省委書記婁勤儉提出要由單純排水防洪、引水抗旱的工程治水向蓄滯泄洪兼顧、豐枯相濟的生態治水轉變。

何為生態治水?2016年,正在製作的《關中水系規劃》描述了這樣一幅圖景:有自然彎曲的河岸線;有深潭、淺灘;有天然砂石、水草;有常年流動的水,水質達到水功能區保護的標準;有鄉愁、有野趣;有劃定岸線、推行河道管養制度等管理措施,讓陜西涌動水的靈氣。

眼下,陜西省全面啟動河長制。省市縣鄉四級河長的主要任務是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省水利廳河庫處負責人告訴記者,河長制就是為生態治河提供制度保障。

2016年,我省首先對渭河進行全域生態建設。渭河的這一華麗轉身,也表明“生態治水”取代“工程治水”,成為今後陜西水利建設的主題。為保證渭河生態基流,寶雞峽自2016年1月20日將渭河林家村斷面以下100公里河道流量提升到5立方米/秒以上,全年下泄生態水量2億立方米,18年來首次實現渭河寶雞段日夜奔流。

5年間,通過積極探索,水利風景區成為我省水生態保護的新樣本。截至目前,全省已創建國家水利風景區35處,省級以上水利風景區67處,數量穩居全國第一梯隊。漢城湖,過去由於長期接納城市污水和雨洪,庫水污黑,環境惡劣。經過提升改造後,一個長6.27公里、生態水面850畝、景觀綠化面積1031畝的全新湖泊躍然而出。(記者 郭軍)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周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