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從“科技的春天”到“創新的春天”——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新進展述評

2017-03-27 14:4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3月27日電(記者陳芳、胡喆)5G引領勢頭逐漸形成、首架國産大型客機C919即將首飛、特高壓輸變電關鍵技術領跑世界、LED照明産品産量和應用規模全球第一……從北京中關村到上海張江,從深圳南山到武漢光谷,“創新之花”開遍神州。

破解産能過剩難題靠創新,打破國際市場技術壟斷靠創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靠創新……權威專家指出,我國已進入靠創新持續發展的新階段。從“科技的春天”到“創新的春天”,中國邁向科技強國的號角正在吹響。

塑造先發優勢:重大科技突破點亮“創新之果”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即將“牽手”天宮二號;海鬥號無人潛水器在10886米深處著底首次實現萬米海底的巡航遙控和實時視頻影像傳輸播放;我國科學家利用化學物質合成4條人工設計的釀酒酵母染色體,登上美國《科學》封面,向“再造生命”邁進一大步……這個春天,搶眼的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捷報頻傳。

數據顯示,我國主要能源、原材料、消費品等産量,已佔全球産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但企業設備利用率僅為70%左右。在産能大量過剩的同時,高新技術産品卻大量依賴進口。

“破解這些難題靠創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鄭新立指出,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與以傳統技術為基礎的經濟體系截然不同。它要求高新技術産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産業,新技術、新産品在每年經濟增量中,必須實現內涵式的擴大再生産。

發佈實施《“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研究提出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立項建議、國家實驗室組建方案並經中央審議通過……在這個屬於科技和創新的春天,一系列引領國家科技創新的重磅規劃和方案密集出臺,清晰定位科技創新供給的新坐標。

道不可坐論,事不能空談。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上,我國面向2030年部署的重大科技項目將和2006年開始實施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形成遠近結合、梯次接續的系統佈局。

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通過強化重大創新領域前瞻部署構築國家先發優勢,我國在航天航空、深海、生物醫藥、傳染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一批叫得響、數得著的重大成果。”

美國《華爾街日報》刊文稱,中國在某些領域的研究已迎頭趕上,像人工智慧、無人機和互聯網技術。中國正努力重現歷史輝煌,在科技創新上“重回世界之巔”。

創新“照亮”轉型之路:助力産業邁向中高端

在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裏,南昌大學副校長江風益帶領團隊成功研製硅襯底藍色發光二極管,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日美之後第三個掌握藍光LED自主知識産權的國家,也是唯一實現硅襯底LED芯片量産的國家。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LED照明産品銷量超過35億隻,其中推廣應用LED路燈2600余萬盞,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LED照明産品生産基地和應用市場。

“新舊相推,日生不滯。”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産力,蘊藏巨大潛能。2016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15.97%,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72小時內快速查明300種突發傳染病原,傳染病應急體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創新正加快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科技創新是各個領域創新的先導,産業創新則是技術進步的立足點。”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説,這些技術交易主要聚焦于電子信息、先進製造、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領域,佔成交額的80%;企業成為技術吸納的主體,吸納技術佔交易總量的76.91%。

專家指出,無論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任務,還是建設現代産業體系、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現代服務業,關鍵在立足科技創新,釋放創新驅動原動力,讓創新成為發展基點,靠創新打造發展新引擎。

吹響科技強國號角:構建創新驅動發展新模式

僅僅10年間,中國躍升為快遞大國,但每到“雙11”就會遭遇傳統分揀貨品堆積如山的困境。3月22日,在江蘇無錫的一家快遞公司,記者見證了一場快遞包裹被自動分揀的神奇“旅行”。

一小時分揀包裹7萬件、24小時運行、準確率高達99%……上億件包裹被掃碼識別、數據處理、配送定位。實現機器自動分揀的“秘密”,正是物聯網技術對快遞包裹上貼有“電子面單”的讀取,其核心是讓每個物體實現智慧連接、運行。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智慧製造電子研發中心主任李功燕介紹:“這是目前完全國産的物流自動化分揀系統,一台機器不間斷運轉,可以節省近幾百個師傅的勞動力,物聯網技術在給迅猛發展的快遞業和其他領域帶來變革。”

“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高新技術發展及産業化水平直接關係到國家科技競爭力。目前,我國國家高新區共156家,未來還將進一步發揮“領頭羊”作用,推動國家自創區、高新區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陣地。

科研經費改革,是國家科技計劃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支出達15500億元,企業佔比為78%。萬鋼説:“要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就要減少科技人員在科研經費管理上的雜事瑣事,今後還要在服務上做加法,在檢查上做減法,在管理方面賦予高校、院所更多自主權。”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