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非遺文化進校園

2017-03-30 15:4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3月30日,安次區第什裏風箏傳承人趙艷強(前)為調河頭小學學生講解傳統風箏的扎制工藝。

當日,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在轄區內的調河頭小學開展“非遺文化根植校園”主題活動,邀請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第什裏風箏的傳承人趙艷強走進校園,普及風箏文化知識,與學生開展互動。廊坊市調河頭鄉是河北省的“風箏之鄉”,風箏製作産業在當地已有近百年曆史。

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3月30日,安次區第什裏風箏傳承人趙艷強(左)在指導安次區調河頭小學學生繪製風箏。

當日,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在轄區內的調河頭小學開展“非遺文化根植校園”主題活動,邀請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第什裏風箏的傳承人趙艷強走進校園,普及風箏文化知識,與學生開展互動。廊坊市調河頭鄉是河北省的“風箏之鄉”,風箏製作産業在當地已有近百年曆史。

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3月30日,安次區第什裏風箏傳承人趙艷強(中)為調河頭小學的學生講解放風箏的技巧。

當日,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在轄區內的調河頭小學開展“非遺文化根植校園”主題活動,邀請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第什裏風箏的傳承人趙艷強走進校園,普及風箏文化知識,與學生開展互動。廊坊市調河頭鄉是河北省的“風箏之鄉”,風箏製作産業在當地已有近百年曆史。

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3月30日,安次區調河頭小學學生在課堂上繪製風箏。

當日,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在轄區內的調河頭小學開展“非遺文化根植校園”主題活動,邀請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第什裏風箏的傳承人趙艷強走進校園,普及風箏文化知識,與學生開展互動。廊坊市調河頭鄉是河北省的“風箏之鄉”,風箏製作産業在當地已有近百年曆史。

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3月30日,安次區調河頭小學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繪製的風箏。

當日,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在轄區內的調河頭小學開展“非遺文化根植校園”主題活動,邀請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第什裏風箏的傳承人趙艷強走進校園,普及風箏文化知識,與學生開展互動。廊坊市調河頭鄉是河北省的“風箏之鄉”,風箏製作産業在當地已有近百年曆史。

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3月29日,河北昌黎縣昌黎鎮第二完全小學的老師在指導孩子們練習昌黎地秧歌。

近日,為了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孩子們的課餘生活,河北省昌黎縣昌黎鎮第二完全小學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昌黎地秧歌引進校園,並聘請地秧歌傳承人定期為孩子們授課。據介紹,目前昌黎縣已有近20所學校被確定為昌黎地秧歌、昌黎民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習所。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3月29日,河北昌黎縣昌黎鎮第二完全小學的老師在指導孩子們練習昌黎地秧歌。

近日,為了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孩子們的課餘生活,河北省昌黎縣昌黎鎮第二完全小學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昌黎地秧歌引進校園,並聘請地秧歌傳承人定期為孩子們授課。據介紹,目前昌黎縣已有近20所學校被確定為昌黎地秧歌、昌黎民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習所。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3月29日,河北昌黎縣昌黎鎮第二完全小學的老師在帶領孩子們練習昌黎地秧歌。

近日,為了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孩子們的課餘生活,河北省昌黎縣昌黎鎮第二完全小學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昌黎地秧歌引進校園,並聘請地秧歌傳承人定期為孩子們授課。據介紹,目前昌黎縣已有近20所學校被確定為昌黎地秧歌、昌黎民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習所。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11.jpg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