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十八般武藝齊上”:開發區走出融合發展新路

2017-04-20 15:5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深圳4月20日電(記者 蔡國兆 陳宇軒)近日,在深圳舉行的中國産業園區國際高層峰會上,國內一些開發區出現的“融合施政”新現象引發了與會專家的關注。

第一個新現象是優惠政策吸引與軟環境營造並重。今年初,四個“黃金10條”讓廣州開發區成為輿論的焦點。這四個文件分別從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總部經濟、高新技術産業入手,加大對入駐企業的扶持力度。“開發區面臨著發展瓶頸,沒有大的投入,就不可能有新一輪的優勢聚集。”廣州開發區政研室主任陳永品説。

與此同時,聚焦體制機制改革的軟環境營造也成為廣州開發區關注的重點。近兩年,廣州開發區共取消、合併行政審批事項57項,該區還成立行政審批局,將分散在各職能部門的審批事項歸口到單一部門。“將多部門會商簡化為一個部門內部的協調,採用合併、並聯和信任審批等方式,再造流程,極大地提升行政審批的效率。”廣州開發區行政審批局局長鄭勇説。

第二個新現象是政府引領與市場主導共生。近期,廣州開發區與百濟神州公司宣佈,百濟神州(香港)與廣州開發區管委會直屬企業廣州凱得控股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共同出資在廣州建設先進的商業化生物製劑工廠,直接投資總額高達22億元。

據統計,近年廣州凱得系統入股企業136家,控股和實際控制企業達15家。“開發區要甩開傳統的‘房東’‘地主’身份,不僅要成為先進生産力的規劃者、引領者,而且要成為推動先進生産力的實踐者。”廣州凱得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福華説。

在廣州開發區與企業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合夥人關係的同時,市場化因素在這個開發區也日益重要。目前,廣州開發區內的大量孵化器正由政府興辦轉變為行業內龍頭企業興辦,産業園區內“小政府、大市場”的格局正在形成。

廣州火炬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主任湯恩説,在不依靠地方政府財政投入的情況下,廣州開發區的孵化器面積五年增加了1.5倍,在園企業數量翻了一番。

如何看待這種“施政融合”?一些專家認為,廣州開發區出現的動向是一種新形勢下的探路。優惠政策與軟環境、政府引領與市場主導之間並沒有必然的矛盾,開發區必須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維慣性,闖出一條新路來。

“開發區正在經歷深刻的轉型。”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鄭國認為,過去,大量開發區以投資推動為主,這只是開發區生命週期的一個過渡階段。今後,開發區將從增加投資向提高全要素生産率轉變,進入到創新主導階段,實現綜合競爭力的全方位提升。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在經歷高速發展之後,在宏觀環境的影響下,存在的問題也開始顯現。”陳永品説。

“在特定歷史階段,堅持市場方向大前提,堅持‘十八般武藝齊上’,才能開創發展新局面。”廣州市委常委、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周亞偉説。

在巨大的“紅利效應”下,僅2017年第一季度,廣州開發區就迎來了雪松控股、阿裏健康、中鋁集團等一批龍頭企業設立地區總部、研發採購中心,瑞松科技、發那科、巨輪股份等機器人智慧裝備企業也紛紛加盟。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新興産業園區也已顯現類似的“融合路向”。在論壇上,深圳灣創業廣場運營方、深圳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華本表示,與以前的産業園區不同的是,深圳灣創業廣場的運營方與入駐企業並非“出租與承租”的關係,而是“領投與跟投”的投資合作關係,技術與風險資本的結合,成為新興産業園區發展的核心動力。

王華本説,産業園區發展的思路,已經從單純提供産業發展空間、引進成熟企業,轉變為打造産業生態、培育未來企業,通過國資企業、基金等平臺進行合作投資,伴隨著孵化機構和在孵企業共同成長。

“一條新的産業園區發展道路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逐步成型。”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認為,隨著市場活力進一步激發,創新、綠色、集約與智慧將成為園區發展的主旋律。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