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聞辦就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佈會

2017-04-28 13:20 來源: 中國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7年4月28日(星期五)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廳舉行新聞發佈會,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保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趙光恒、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主任孫軍介紹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襲艷春主持發佈會 中國網 趙娜 攝

[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 襲艷春]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昨晚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關情況,今天我們非常高興的邀請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先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保華先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趙光恒先生,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主任孫軍先生。請他們向大家介紹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的提問。

國新辦就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佈會 中國網 趙娜 攝

下面,就先請王兆耀先生作介紹。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 中國網 趙娜 攝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 王兆耀]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和大家見面。昨天晚上19時07分,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完成了對天宮二號的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任務,標誌著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至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順利地實現了“成功首飛、穩定運行、健康駐留、安全返回、順利補加、成果豐碩”的任務目標。受任務總指揮部委託,今天我們和大家見面,通報天舟一號飛行任務的主要過程,回顧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的發展歷程,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天舟一號是為我國空間站全新研製的貨運飛船,此次任務也是天舟貨運飛船與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組成的空間站貨物運輸系統的首次亮相。下面我再簡要回顧一下這次任務的主要過程:

4月20日19時41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七號遙二火箭發射升空,按程序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4月22日12時23分,天舟一號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近圓軌道與天宮二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

經歷補加準備、浮動斷接器插合及補加管路檢漏、燃料貯箱補加、氧化劑貯箱補加、狀態恢復五個階段的工作,于4月27日19時07分,天舟一號順利完成對天宮二號的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試驗,表明我國突破和掌握了這一重大關鍵技術。

後續,為充分發揮綜合效益,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將繼續進行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組合體飛行,以及獨立飛行,並視情開展繞飛、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等一系列拓展試驗,鞏固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成果。之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受控隕落至南太平洋預定海域,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繼續獨立在軌飛行,開展一系列的實(試)驗。

2010年9月,中央批准載人空間站工程立項,分空間實驗室任務和空間站任務兩個階段實施。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的主要目標是,突破和掌握貨物運輸和補給、航天員中期駐留、地面長時間任務支持和保障等技術,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奠定基礎、積累經驗。

在前期技術攻關、産品研製和任務準備的基礎上,2016年以來,工程全線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成功組織實施了長征七號首飛、天宮二號飛行任務,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以及此次天舟一號飛行任務,空間實驗室階段規劃的四次飛行任務全面完成,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取得全面勝利,為我國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準備和實施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多次親臨任務現場、發來賀電,與神舟十一號任務航天員乘組天地通話,親切接見航天員及參研參試人員代表,給工程全體人員巨大鼓舞。中央國家機關、有關省市區和軍隊相關單位全力做好保障,工程上下全體參研參試人員奮力拼搏,形成了上下同心、團結協作、眾志成城的生動局面,取得了四次任務連戰連捷、階段任務圓滿收官的優異成績。在此,我謹代表任務總指揮部,對各方面的熱情關心、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謝!

2017年,是我們黨和國家發展歷程中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在喜迎黨的十九大、建軍九十週年、香港回歸二十週年前夕,在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25週年之際,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圓滿收官,再一次宣示了中華民族崛起的雄心壯志,建設航天強國的堅定信心。我們深知,“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在闊步走進“空間站時代”的新起點新征程上,我們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始終秉持載人標準做好研製建設各項工作,積極謀劃載人航天后續發展,努力推動中國載人航天事業邁向新的更高水平。

下面,我們願意回答大家的提問。謝謝。

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襲艷春有請記者提問 中國網 趙娜 攝

[襲艷春]感謝王兆耀先生的介紹,下面就進入答問環節。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情況,今天我們安排了全程的英文同聲傳譯,按照慣例提問前還是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中央電視臺記者提問 中國網 趙娜 攝

[中央電視臺、中國網絡電視臺和央視新聞移動網記者]我想請問王主任,剛才您介紹了天舟一號這次飛行任務的有關情況,在您看來,這次任務和以往相比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另外,後續飛行任務當中還有哪些看點值得我們關注?謝謝。

[王兆耀]與以往的載人航天任務相比,天舟一號飛行任務是我國空間站貨物運輸系統的首次飛行,因為是首次飛行,有幾個特點:一是任務的狀態新;二是技術難度大;三是任務持續時間長。任務狀態新,具體可以體現在剛才講的天舟一號是我們為空間站全新研製的一個貨物運輸器,在上行載貨比,就是本身自重和拉貨的比叫上行載貨比,以及推進劑補加的量,這些指標與國際在用的、現用的貨物補加運輸系統都是比肩的,或者是優於的。同時,我們還在天舟上安排了10多項科學實驗項目,提高了整個任務的效率。

第二,技術難度大。天舟一號是全面承擔了推進劑的補加驗證試驗和下面還要進行的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試驗。這兩項試驗都是國際上公認的航天技術難度比較大的技術,推進劑補加現在這個技術據我們掌握了解,國際上也就是俄羅斯、美國掌握,而真正在工程應用上也只有俄羅斯,現在為國際空間站推進劑補加主要是俄羅斯在做,應該説這個技術難度還是很大的。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技術,現在交會對接需要兩天的時間準備過程,將來這個試驗成功以後,只需要6.5個小時就能實現兩個航天器在空間的交會對接,這樣大大提高了我們工作的效率。

第三,持續時間長。這次任務從飛船運抵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2月中旬就運進去了,到將來天舟一號拓展試驗完成歷時半年以上。這麼長時間,對整個任務的組織、指揮、支持保障系統都是一個新的考驗。同時,這次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和天宮二號組成的組合體在天上要運行兩個月,這也是我們國家組合體運行時間最長的一次。

作為空間站建造前的載人航天最後一次飛行任務,可以説這次任務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飛行後期還將安排一系列的拓展試驗,看點還是不少的。比如,剛才講的要進行繞飛、快速的自主交會對接;再比如要釋放搭載的一顆立方星,在軌道上,還要驗證一個先進的導航自導的控制裝置以及國産的新型元器件。再比如我們安排了非牛頓引力的實驗裝置,主動隔振關鍵技術也要進行驗證;還有一些微流控芯片,在失重條件下、微重力條件下對細胞的增殖、分化的影響,這些實(試)驗也將陸續的展開。因此,可以説後面還是有很多項目是值得期待的。謝謝。

中國日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趙娜 攝

[中國日報記者]我有個問題請問趙光恒先生,在此次天舟一號飛行任務中,空間應用系統安排了哪些載荷?具體開展哪些實驗?謝謝。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趙光恒 中國網 趙娜 攝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趙光恒]空間應用系統在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上安排了微重力對細胞增殖和分化影響研究,兩相系統實驗平臺關鍵技術研究、非牛頓引力實驗檢驗關鍵技術驗證以及主動隔振關鍵技術驗證這些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中國科學院、國內相關科研院所以及內地和香港的高校等12個科研團隊參加了這次研製實驗。其中,微重力對細胞增殖分化影響研究是在微重力環境下對幹細胞增殖分化以及細胞結構功能的影響,在國際前沿重點方向上開展八項研究。我們期望對胚胎幹細胞、肝幹細胞、多能幹細胞、骨細胞、成骨細胞等等這些細胞微重力下增殖和分化的規律有一個深度的認識。這些研究成果將來可以應用於地面和太空的幹細胞組織工程,再生醫學、人類的生殖以及骨質流失的預防和干預等等方面。載荷入軌以後,即開始為期三十天的實驗,目前實驗進展順利。這是第一個項目。

第二個項目,兩相系統實驗平臺關鍵技術的研究項目,我們主要是為解決空間高效傳熱的工程難題,探索空間相變傳熱的強制機制,驗證兩相系統關鍵技術,同時還開展微重力環境下蒸發和冷凝組合實驗的研究,為我們進一步認識重力對相變傳熱傳質的影響規律,為後續開展實驗和工程應用奠定技術基礎。

第三個項目,非牛頓引力實驗檢驗關鍵技術驗證,這個項目主要是在軌測試高精度靜電懸浮加速度計的工作性能,加速度計性能指標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將對我國後續開展空間基礎物理研究、弱作用力測量、重力梯度測量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第四個項目,主動隔振關鍵技術驗證。主要進行磁懸浮主動隔振關鍵技術在軌驗證,能夠將飛行器平臺提供的微重力水平提高1到2個量級,來滿足這次任務和未來高微重力實驗的需求。

俄羅斯塔斯社記者提問 中國網 趙娜 攝

[俄羅斯塔斯社記者]昨天中國表明了科技水平已經有很高的程度,這樣情況下,中國願不願意和俄羅斯開展合作?第二個問題,空間站運行以後,你們希望航天員是長期駐留,還是一段時間駐留?

[王兆耀]從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我們和俄羅斯一直有著良好的合作關係,我們成立了中俄載人航天合作聯合委員會,在這個委員會的工作架構下,兩個國家在載人航天領域開展了多項合作。前期我們的載人飛船研發、艙外服研發以及相關技術的研發,俄羅斯都給予了我們大力的支持,我在不同的場合也對此表示感謝。載人航天應該是一個國際合作很好的項目平臺,我們國家歷來遵循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開放透明的原則基礎上,和世界各國開展載人航天的合作,我們還是很願意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所有各個國家繼續開展這方面的合作。

第二個問題關於空間站是否長期住人的問題。根據我們的規劃,在建造階段,就是從建造階段的時候根據需要安排航天員在空間站駐留,等建成以後,要長期駐留。花了那麼大的代價,建成了一個難得的空間平臺,航天員不駐留太可惜了。謝謝。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記者提問 中國網 趙娜 攝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記者]天舟一號是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它的運輸能力是怎樣的。另外,推進劑補加就是大家所説的太空加油,突破這項技術有哪些意義,我們也注意到在中國發射天舟一號的同時,美國和俄羅斯幾乎是前後腳都發射了兩艘飛船,是否能夠比較一下中國的天舟和國外的貨運飛船有什麼樣的特色?還有據報告,國際空間站的運送貨物情況並不是很順利,事故也是不斷,也有一些媒體説國際空間站經常面臨“斷頓”的風險,是不是未來有需要的話,中國的天舟是否可以承擔起為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的任務?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保華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趙娜 攝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楊保華]我們貨運飛船的能力,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是我們國家載人空間站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次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運送物資和推進劑,同時以後還要承載空間站廢棄物,再入大氣層的時候燒燬。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是我們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抓總研製的,能力是最大上行載貨量6.5噸,在滿載的情況下總重達到13.5噸,其中用於推進劑補加設計的能力達到2.1噸。這個能力還是非常強的。

接著回答第三個問題,與國外同類現役貨運飛船相比有哪些特點。第一個特點,它上行物資能力非常強大,表現在一是它的運貨能力強,二是載貨比高。運貨能力強就是上行達到6.5噸,這個值是非常高的,現役的俄羅斯貨運飛船現在經常看到發射的進步號,上行能力才2.3噸總的貨運量。美國的天鵝座貨運飛船上行能力在2.7噸,獵戶座就是在3.5噸左右,現在俄羅斯和美國現役的貨運飛船載貨量都在2噸到3噸多的區間範圍內,我們國家貨運飛船天舟一號上行能力達到6.5噸,第一是載貨量大。

但是大家知道,已經退役的歐空局ATV自動轉移飛行器,它的上行能力非常強,達到7.7噸,但是它的滿載情況下重量非常大,突破超過20噸,將近21噸,雖然它的上行能力到7.7噸,但是滿載情況重量非常大,所以在載貨比,最大載貨量與滿載時貨運飛船總重量之比稱之為載貨比,像ATV才剛超過0.3,我們天舟一號這個比非常高,接近0.5,達到0.48,這個指標非常高,反映了我們貨運飛船承載的能力。這是我們講的第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載貨量大,載貨比高。

第二個特點就是型譜化發展,可以滿足多種用途。雖然我們國家的載人航天起步比較晚,但是我們的起點非常高。在貨運飛船設計之初,我們就構想了一系列的型譜化的設計,這次發射的天舟一號設計是全封閉的貨運艙,主要上行給航天員消耗品,包括吃的、用的等等,還有送一些以後空間站密封艙內的儀器設備和實驗載荷,這是全封閉的設計。

還有半密封半敞開的設計,貨運艙主要運送一些大的構件,比如空間站以後的太陽翼,我們國家設計的載人空間站,設計壽命加上在軌的延壽可能要突破20年,這20年在軌運行期間一些設計可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産生故障。比如説大型的構件——太陽翼,就非常大,我們密封艙裝得下但拿不出來,只有通過半敞開的貨運飛船,把太陽翼整個大的組件運送上去,借助空間站機械臂和航天員出艙活動等等完成太陽翼在軌的更換和其他大構件維修維護工作。還有全敞開的設計,這是第三個型譜。主要運送一些更大的設備,不光是空間站維護維修,可能借助空間站需要發送的一些大的衛星等等其他的低軌飛行器,這是我們講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我們的型譜化發展。

第三個特點是經濟實用,一次飛行,多方受益。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像媒體説的,太空運貨、太空加注,除了這個功能以外,比如為空間站提供一些倉儲空間,還有進行一些實驗載荷平臺,這次貨運飛船除了推進劑補加以外,還裝載了幾十台實驗載荷,以滿足我們進行長時期實驗任務的需要,所以我們空間站還是非常有特點。

接著説第二個,有什麼意義?這確實意義非常重大。實現在軌補加標誌著一系列關鍵技術取得了突破,因為我們的目標航天員出艙、交會對接,神舟八號到神舟十號空間無人、有人自動交會對接和手控交會對接等等,都是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做準備的,這次也不例外,這次我們的空間實驗室的燃料補給也是我們空間站建造前的一個關鍵技術,我們也突破了。突破以後,實際上為我們空間站組建和長期運行掃清了最後一個障礙,也為我們空間站的長期運行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它的意義不僅在於此,它的技術拓展到低軌衛星和空間飛行器的在軌加注服務平臺,可以為我們低軌飛行器進行維護加注,甚至可以為今後更長遠的深空探測作為一個加油站、作為一個中轉站,意義確實非常重大。

國際空間站,大家知道美國因為運載火箭發射的原因,它的貨運飛船失利了,俄羅斯也是給國際空間站上行也是發射失利,但空間站還是有一些設計余量能夠維持運行。確實,大家很關注,因為國際空間站運營,美國和俄羅斯貨運飛船都是不同程度受到一些失利影響,媒體也是關注我們的貨運飛船能不能給國際空間站進行補加,送一些物資。確實,這還有一定的難度,在短期內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在國際空間站建設之初,美國、歐盟等國家拒絕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的建設,所以我們的技術標準和一些硬體的接口不完全一樣,要實現統一,短期內技術上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是,載人航天包括整個航天事業都是全人類和平利用太空的共同事業,中國載人航天還是願意為國際空間站做一些工作,但是可能要給一定的時間。

[王兆耀]剛才楊總説的很全面了,其實為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的服務能力,應該説中國具有這個技術和能力的,但是剛才楊總説的,因為在細節上,在接口標準上還不一樣,需要進一步做工作,這方面在國際上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些年已經開始制定航天器特別是載人航天器接口的標準規範。就像我們不同型號的手機一樣,型號多了,充電器都有了,但是充不上電,因為插頭不一樣。謝謝。

德國通訊社記者提問 中國網 趙娜 攝

[德國通訊社記者]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現在完成了空間實驗室階段,在空間實驗室階段完成之後,什麼時候會進行第一次載人飛行建造空間站?第二個問題,最近有報道中國和歐洲在太空方面有一些合作,你們會不會進行一些永久的月球空間站的建設?謝謝。

[襲艷春]第二個問題您指的是探月工程嗎?

[德國通訊社記者]我們最近聽到一些報道,説有可能中國和歐洲在月球空間站上面實現合作,您是否能夠證實這一點?

[王兆耀]我們完成了空間實驗室階段的飛行任務以後,就要全面進入空間站的研製建設。根據我們的規劃安排,將在2019年至2022年前後進行中國載人空間站的組裝建造。因此,下一次的載人飛行任務的安排將根據建造計劃的需要,在這個期間,要安排若干次的載人飛行,大的規劃是這樣安排的。

第二,中歐合作和下一步在月球軌道空間站的合作問題。我們和歐洲、和歐空局以及意大利航天局等許多家航天機構開展了一些合作交流,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們也和歐空局探討了在未來載人航天發展合作發展當中如何加強合作。月球軌道空間站是國際上和中國專家們在研究論證當中的一個技術途徑之一,現在據我們了解,美國、俄羅斯、歐洲,包括中國都對這種利用月球軌道空間站模式實現載人月球探測和將來月球資源開發投入了很多的精力,進行了認證,也很關注。因此,將來在這方面是不是合作,怎麼合作,要就具體的技術方案確定以後,才能來説怎麼合作。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提問 中國網 趙娜 攝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剛才王主任介紹了,從去年6月到現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已經全部的圓滿成功了,請問這一階段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對工程的後續發展會有什麼樣的作用?謝謝。

[王兆耀]從去年6月份到昨天為止,空間實驗室階段規劃四次飛行任務已經全部結束了,剛才我在新聞發佈的時候説了,圓滿實現了我們剛開始確定的“成功首飛、穩定運行、健康駐留、安全返回、順利補加、成果豐碩”的任務總目標。回顧總結這幾次任務,我們感覺到還是有許多十分重要的成果,也有值得我們後面借鑒的成功的經驗。

第一個重要成果,我們建成了空間站的貨物運輸系統。剛才記者們提問關心的貨物運輸系統,是我們建造空間站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果不把貨物運輸系統解決了,將來建成空間站,航天員就沒吃沒喝了,這很重要,現在已經基本具有將來建造空間站使用的條件了。

第二個重要成果,我們實現了航天員中期駐留的目標。神舟十一號飛船,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在太空中飛行了33天,這33天是我們國家載人航天飛行時間最長的一次。通過這次飛行我們對航天員在軌生活、工作、健康狀態以及整個系統的維護支持保障等一系列技術都得到了驗證,應該説也是為我們後續進行更長時間的飛行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第三個重要成果,我們考核了空間站建造中許多關鍵的技術,剛才也提到一些。比如空間實驗室四次任務,交會對接就是在將來空間站軌道高度上進行的,以前都是在飛船運行軌道高度,比這個低大概幾十公里,現在是393,接近400公里軌道進行交會對接、貨物補給、推進劑補加和在軌維修,這些關鍵技術都是我們建造空間站必須掌握的關鍵技術。

第四個重要成果,我們開展了大量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初步統計了一下這幾次任務,安排了60余項空間科學實驗、科學研究和一些技術試驗,並且這些項目取得了一批豐碩的成果,有些成果都是極具顯示度或者國際前沿的,剛才趙總介紹的一些項目和我們過去天宮二號安排的項目都可以説技術指標和先進性走在國際前沿的。對我們國家來説,載人航天進入了一個應用的新的階段,為空間站將來有人參與的實驗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第五個重要成果,我們通過這四次任務,提升了整個工程全線執行高密度發射任務的能力,過去是一年一次,最多一年兩次載人航天任務,現在不到一年時間執行了四次,這樣的高密度、高強度的任務實施,對我們組織指揮、各種保障都提出了嚴峻挑戰。通過這次任務我們實行的總指揮部“一次成立、連續運行”,使我們整個任務組織指揮做到集中統一、高效順暢,增強了我們執行任務的能力。將來到空間站長期運行以後,一年基本上都要至少執行三次或者四次,甚至更多的任務,這個階段飛行任務檢驗,我們組織指揮與運行機制、保障力量都得到了檢驗和提高。

應該説,截至目前,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均已突破,相關配套建設的系統都已經建成了,可以説具備了整個執行建造空間站任務的能力。現在我們等什麼?就是等空間站幾個艙段主體,核心艙、實驗艙,等著他們研發出來以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執行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也可以説現在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從這個意義上講,空間實驗室任務階段圓滿收官,標誌著我們國家載人航天已經全面邁進了空間站時代。

回顧天舟一號任務乃至整個空間實驗室階段的任務情況、全過程,我們深深感到工程每一次取得一點點進步和成績,都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的結果,也都是我們中國人民奏響追求科技進步、創新發展的時代強音,都是廣大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奮力拼搏書寫的輝煌的中國成就。也正如昨天中央賀電所指出那樣,天舟一號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順利完成,對於實現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謝謝。

[新京報記者]這次任務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持續時間比較長,特別是9月份還會開展第三次交會對接,所以我們的問題是任務測控方面還有哪些挑戰?以及有什麼新的技術突破?謝謝。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主任孫軍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趙娜 攝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主任 孫軍]這個問題我想首先測控方面最大的挑戰有三個方面:第一,任務持續時間長。任務持續時間長所帶來的就是任務飛行方案相比以往交會對接任務都要複雜,我們所承擔的驗證空間站階段關鍵技術的任務也更加多,整個時間跨度將有5個月的時間,組合體飛行兩個月,之後還要獨立飛行3個月時間。此外,還要進行多項在軌科學實驗,應該説,組織實施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第二,本次任務交會對接飛行方案也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以往交會對接任務,包括載人飛行交會對接任務都是在兩天時間內就可以完成交會對接。根據今後空間站任務的需要,因為空間站階段我們不會去控制龐大的空間站進行軌道的機動和調相控制,就需要貨運飛船具備在任意相位角情況下的交會對接能力,這次任務貨運飛船飛行方案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可以採用兩天、三天、四天、五天的方案來進行交會對接,所以存在一個交會對接方案動態變化的問題,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第三,首次進行推進劑在軌補加任務。我們昨天已經圓滿完成了這次試驗,但是這次試驗非常複雜,推進劑在軌補加整個過程分為5個階段29個步驟,持續了5天時間,在補加試驗的全過程中,要對浮動斷接器、壓氣機、補加管路、補加閥門等關鍵設備進行全過程嚴密監視和控制,補加的兩個航天器之間要進行密切配合,指令發送需要非常精準。

那麼,對地面的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們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技術突破:第一個方面在任務組織管理方面,針對任務長週期實施的特點,優化了飛行控制模式,以往我們都是採用各實驗隊、各個系統在北京航天飛控中心集中進行飛控支持,這次考慮任務實施的週期非常長,也同時為了我們今後空間站長期管理、長期控制積累經驗,我們制定了集中式與分佈式相結合的飛控工作模式和相應制度,以後我們的有關實驗單位可以在遠程支持中心與我們飛控中心配合來完成飛控工作。第二個方面,針對動態交會對接的設計,我們突破並研究了動態發射窗口計算,多天交會模式設計和長週期的高精度軌道預報等等關鍵技術來解決多天的交會對接方案的問題。第三個方面,針對推進劑補加控制的要求,我們突破了推進劑補加地面協同控制技術,設計了協同控制技術方案,研製了推進劑補加地面監視軟體、故障診斷軟體以及可視化監視軟體。此外,我們還組織各系統的專家成立了推進劑補加專業支持小組,明確了整個補加過程的監視報告、重點決策點,使得我們整個補加過程非常的圓滿和順利。

謝謝。

[中評社中評網記者]此次天舟一號飛行任務也被稱之為收官之戰,我們馬上就要進入空間站的建造,想請問相對於國際空間站,我國的空間站會有哪些重要的改進或者提高?另外想請問目前我國和哪些國家或者組織有計劃在空間站建成之後開展合作?謝謝。

[襲艷春]第一個問題,香港文匯報和您的問題比較雷同,王主任還有什麼需要補充的內容?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趙娜 攝

[王兆耀]空間站的特點,應該説我們空間站還是有著自己的一些特點。比如我們的規模適度,具有拓展能力,國際空間站200多噸,和平號也是100多噸,我們空間站本體是60多噸,加上飛船和貨運飛船是90多噸。根據我們國家的需求,我們已經感到夠用了,規模適度,並且我們有拓展能力,下次可以再拓展三個艙段。

第二,總體方案優化,增強了建造的靈活性。剛才,楊副總在回答有關記者問題的時候説到,我們貨運飛船三個模塊化的設立,小貨用封閉艙裝、大貨和超大型的就用半開放和開放式的裝,裝進去怎麼辦呢?我們有機械臂,有轉位機構,通過他們的配合、通過他們的工作和航天員的配合進行在軌組裝建造,因此我們這個建造方案比較靈活,比較可靠。

第三,創新了共軌飛行模式,具有中國特色。我們在空間站設計當中專門設計了一個新型的平臺裝載著一種大型的光學設施,用於天文的觀測和研究,類似于哈勃望遠鏡,但是這個平臺又可與空間站共軌飛行,需要的時候和空間站對接上,空間站航天員出艙對他進行維護和補給,滿足它非常高精度的穩定度,又可以滿足它平時的工作條件。這個設計開闢了整個分佈式空間站架構的創新模式,是獨具中國特色的。

第四,利用高新技術成果,提高了綜合效能。國際空間站是上個世紀後期研發的,我們是二十一世紀建造空間站,要儘量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信息技術、電子技術等技術成果運用於空間站,使系統、部件、水平是世界一流,像網絡,過去空間站沒有網絡,現在可以把網絡都放在空間站上,將來在空間站可以和互聯網互通。總之,我們用了最新的技術成果來進行研發的。

現在進展情況是,整個空間站研製建設工作按照計劃穩步推進,關鍵技術、方案都已經完成了,現在正在進行的是相關飛行産品的初樣階段的試驗,同時配套系統像貨物運輸、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系統,一些成熟的系統正在進行産品的生産、研製。

剛才講的國際合作就是本著一種開放、合作的原則和心態進行,這些年,我們和世界上多個國家、地區和機構進行了廣泛的合作,有歐空局、法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還有許多一些組織機構都和我們開展了這方面的合作交流,後期我們在進入空間站以後,對合作交流的政策、原則一如既往,同時在合作的模式上可以是設備的研發,可以是利用我們的平臺開展空間科學實驗,也可以是共享實驗裝置,也可以把實驗成果進行轉化。去年,我們和聯合國外空司簽署了雙方合作協議,面向世界各國包括發展中國家提供我們空間站的實驗資源,聯合國外空司對這方面的合作是非常的讚賞,也非常的積極,我們雙方目前正在按計劃開展一系列的具體的合作程序、步驟的工作。謝謝。

[襲艷春]時間關係,最後一個提問。

[新華社記者]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成功以後,標誌著我國正式邁入了空間站時代,我想請問備戰空間站中國的航天員正在做著哪些準備?另外,未來空間站上將會搭載哪些實驗載荷?未來會做哪些空間實驗?謝謝。

[王兆耀]馬上就進入空間站時代了,航天員是我們載人航天的核心,他們同樣正在緊張的備戰,準備邁入空間站時代,空間站時代對航天員的要求更高了。首先是時間長,現在最長的中期算是一個月將來是三個月、六個月甚至更長,要解決他們在上面生活、工作、健康這一系列的研究,還有他們的訓練、實驗都要跟上,因此他們現在正在緊張的備戰進入空間站時代。

第二,他們的“技術技能”要發生很大的變化,過去航天員上天做的實驗大部分都是在艙內,艙外活動也是出艙時艙外服的驗證。將來空間站建造階段,航天員可能大量的工作要在外空間進行,這對於我們來説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因為外空間的試驗工作,在地面就很難創造這種條件,即使是真空的,又要失重,在地面幾乎是很難創造的,要創造這個條件,代價太大,怎麼辦?就要模擬,模擬的話就要有差距,這些差距將來上天以後會怎麼樣,一個是訓練,第二個就是要進行認真的研究。

第三,我們對航天員保持一定的隊伍規模。現在航天員招收了兩批,到了一定的年齡可能還要退出現役,我們現在還要不斷地選拔、培養新的航天員,使他們具備這種能力,為空間站建造、運營服務。

[趙光恒]我補充回答一下空間站空間科學和應用規劃情況。

在空間站上,我們將在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微重力流體物理和燃燒科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空間環境和空間物理、空間地球科學和應用、空間應用新技術試驗這8個研究方向,30多個研究主題,開展大規模的空間科學研究和應用。目前,正在加緊研製多學科實驗平臺和公共支持實驗平臺,我們期望在空間科學前沿探索方向上能夠進入到世界的先進行列,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科學成果,使我國空間科學取得跨越發展。

在空間應用領域要創新發展、突破和掌握一大批戰略性的空間新技術和核心關鍵技術,引領我國未來空間應用技術的發展,也面向國家迫切需求的重大應用問題,提供先進的解決方案,取得重大的應用效率。

[王兆耀]我補充一下。我們載人航天工程,從神舟二號飛船開始,應用項目的總體重量到現在為止,應用載荷實驗裝置也就是1噸多的重量。而我們空間站建成了三艙載荷能力,首批首次就有10噸多,以後還在實驗運行中不斷的更換、更迭,因此空間實驗和空間科學的載荷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所以具體有哪些項目,將來太多了,因為我們有著非常豐富的空間實驗資源。

[襲艷春]再次感謝幾位發佈人的介紹,更要感謝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們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也謝謝大家。今天發佈會到此結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