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太湖治理工作通氣會描繪水質持續提升路線圖

2017-05-01 10:44 來源: 新華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今年是治理太湖的第十個年頭。4月27日至28日,省太湖辦舉行太湖治理工作通氣會,分析當前形勢,通報治理進展,並察看了無錫、武進和宜興等地的治太工程。

連續9年高強度治太,好做的工作已經做了,容易上的工程已經上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省太湖辦表示,作為全省“263”專項行動“六治”中的“第一治”,各地各部門應聚焦重點、持續發力,以更高的標準推動太湖水質持續改善、流域生態持續好轉。

水情有改觀,藻情不樂觀

省太湖辦副主任錢江介紹,今年1—3月,太湖湖體平均水質為Ⅳ類,綜合營養狀態指數54.6,同比降低0.4,仍處於輕富營養狀態。15條入湖河流水質有所改善,達到或優於Ⅲ類水質河流數為5條,同比增加3條;劣Ⅴ類水質河流數為1條,同比減少3條;流域137個重點斷面水質達標率為68.6%,較去年同期上升13.9個百分點。

今年太湖應急防控形勢並不讓人樂觀。受去年強降雨影響,經河流入湖的總磷同比增加兩成,導致湖體總磷濃度同比升高8.5%,藍藻暴發的條件依然存在。4月以來,衛星遙感共計監測到太湖藍藻水華現象13次,同比增加7次。各地已打撈藍藻2.7萬噸,水草0.6萬噸。據預測,今夏太湖地區高溫日數較常年偏多,藍藻發生強度可能高於往年。

“當前太湖流域水污染排放總量仍然超過水環境容量,生態環境困局亟待突破。”錢江表示,太湖治理仍有不少突出的短板需要解決,比如蘇南地區調整産業結構的力度還不夠,清潔生産水平較低,部分地方企業偷排現象仍有發生,農業面源污染依然缺乏有效手段,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較低等。

努力實現更高水平“兩個確保”

通氣會上明確,各地要制定實施應急預案,嚴格落實防控措施,實現更高水平的“兩個確保”(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

目前,沿湖112個藍藻打撈點、17個固定式藻水分離站、3個移動式藻水分離車和4個藻水應急調峰堆場、1個藻泥堆場等設施已全部到位。

得益於多年經驗積累,藍藻打撈技術也實現了升級。在宜興市周鐵鎮符瀆港藍藻打撈點,離太湖岸邊約50米處的地方設有50個“V”字形人工港灣。藍藻暴發時,大量藍藻向人工港灣聚集,V字形夾角處的自動吸藻泵便開始工作,並通過湖底鋪設的管網,把藻水輸送到分離車間。去年共打撈藍藻114萬噸,效率大大提高。

供水水源地監測預警加強。在無錫南泉水廠,記者看到岸邊保護區和3公里外的取水口周圍都用柵欄圍起來,防止船隻靠近污染水質。而且,無錫採用太湖、長江雙水源供水,一旦有一個取水口水質不達標,其他水廠可以迅速彌補供應缺口。

我省以太湖為水源的城市基本實現雙源供水和自來水深度處理全覆蓋。1—3月,國家考核的9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各水廠出水水質主要指標均滿足或優於國家標準。

控磷降氮,提高治太精準度

總磷、總氮是衡量太湖水質的最重要指標。15條入湖主要河流中,去年總磷、總氮指標各有8條沒有達到國家控制性要求。對此, 我省提出以控磷降氮為主攻方向,提高治太精準性。

根據安排,今年調整了流域水質考核體系,分解湖體、入湖河流及重點考核斷面水質目標、流域五市污染物總量削減目標。加強企業清潔生産,從源頭降低磷氮污染負荷;規模化養殖場治理率要達到60%;確保化肥施用總量削減2%以上;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15萬噸以上,基本完成撤並鄉鎮集鎮區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要完成400個規劃布點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治湖先治河。構建生態清潔小流域長效管理機制,成為治太的重點。長19.8公里的永安河整治工程是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的重點項目,總投資13.74億元。記者在武進區前黃鎮看到,河邊布設了圍擋,打樁設備高高架起,工人們忙著進行河道清淤、水泥攪拌樁基處理。“永安河流經武進經濟最發達的3個鄉鎮,兩岸工業企業眾多。”武進區生態辦副主任林春雷介紹,為了打造“生態綠廊”,武進關停了部分企業,並對沿岸其他企業和居民生活污水接管,從而減少入湖污染。

以小流域整治為抓手,省太湖辦印發了《主要入湖河流整治方案編制指導意見》。目前,各地正對入湖河流和主要支浜排查評估,6月底前將制定完善新一輪小流域綜合整治方案。推進淀山湖、吳淞江、太浦河等省界斷面達標整治。全面推行河長制,各地要在5月底前明確轄區內每條河的河長,爭取年底前消滅40%以上的黑臭河流和支浜。(記者 浦敏琦)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