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
國際論壇在成都舉行

2017-06-11 16:59 來源: 文化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6月10日,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國際論壇在成都錦江賓館舉行。論壇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下稱《公約》)精神與保護實踐為主題,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300位專家學者、文化工作者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參加論壇。

論壇開幕式由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陳通主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約》秘書長蒂姆﹒柯蒂斯擔任致辭嘉賓。中國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幹事弗朗西斯科﹒班德林、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連輯、讚比亞旅遊與藝術部部長查爾斯﹒羅梅爾﹒班達先後做主旨發言。

項兆倫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遺保護的理念與實踐”為主題,全面闡述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主張。他指出,將今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節主題確定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意在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産在當代社會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是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展開的。在這種歷史條件下,非物質文化遺産既面臨遭受衝擊、加速消失的現實威脅,也面臨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機遇。為此,中國政府把正確應對環境變化、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可持續發展,作為政策制訂的優先方向。

項兆倫強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最根本的是保護傳承實踐,保護傳承能力,保護傳承環境。持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社區、群體或個人,既是傳承者,也是實踐者,更是創造者,他們是保護、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産最為重要的力量,他們的主體地位貫穿遺産認定、保護和傳承的始終。尊重持有者和傳承人群的主體地位,支持他們為民族傳承,為生活創新,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重要原則。我們把努力實現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改善生活、豐富生活的統一,提升年輕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重要性的認識和參與積極性,不斷增強傳承活力與後勁,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重要目標。

項兆倫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孕育和發展,與社會文化環境息息相關。中國政府要求各級地方政府謹慎處理經濟建設與文化遺産保護的關係,努力保持文化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平衡,悉心維護和改善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條件。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産實踐回歸社區,回歸生活,使其在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體現和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重要理念。能力建設直接關係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時代變遷中的可持續發展。傳承人群的傳承與當代實踐能力,包括對本地區、本民族文化傳統的認識深度,對相關遺産知識和技藝的掌握程度,進行再創造所必須具備的知識和技能,也包括在一些項目傳承實踐中獲得相應經濟收益的能力。幫助傳承人群獲得和增強這些能力,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重要著力點。項兆倫還介紹了中國非遺保護工作成果。

班德林在發言中呼籲,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不僅是維持文化多樣性的關鍵所在,也蘊含著應對諸如氣候變化等挑戰所需要的豐富知識。班德林高度評價中國非遺保護取得的成果,並向各級非遺保護工作者致敬。

連輯圍繞“以《公約》精神推動非遺保護與傳承”主題,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為人類共同財産和思想,對幫助人類實現開放和打開新思路具有重要意義,並就當前各國在政策保障、提高意識、城鎮化、國際合作等方面面臨的問題探討解決路徑。

班達分享了讚比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相關做法和經驗,並回顧了讚中在非遺保護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班達感謝中國和教科文組織對讚比亞發展的支持和幫助,表示願與各方攜手,共同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和促進文化多樣性貢獻力量。

論壇下半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會長朝戈金和教科文組織《公約》秘書處能力建設和遺産部負責人蘇珊·史努特根分別擔任主持。中外非遺領域專家圍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與可持續發展”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倫理原則”進行了豐富對話,分享了生動案例。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社科院研究員兼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巴莫曲布嫫,以及來自塞爾維亞、讚比亞、約旦、埃塞俄比亞、哥倫比亞、白俄羅斯等國的著名專家學者就上述主題發表了各自觀點。

以非遺為主題的國際論壇是成都國際非遺節的重要活動,已連續舉辦六屆。論壇曾先後發佈《成都宣言》、《成都共識》、《成都展望》等重要文件,為在國際社會凝聚非遺保護的智慧與共識發揮了積極作用。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