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非遺傳承助脫貧

2017-06-15 10:5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6月13日,柳州市級非遺項目(苗族刺繡)代表性傳承人李伊園(右)在自己創辦的融水苗錦文化中心內向顧客介紹苗族刺繡産品。苗族姑娘李伊園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積極創辦民族文化企業,培訓當地村寨的留守婦女開展苗族刺繡産品製作,目前已帶動40多名繡娘實現增收。

近年來,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結合産業脫貧工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有效整合各項非遺資源並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先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苗族銀飾製作傳承基地”“苗族竹編生産性保護基地”等,同時積極申報推薦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保護和利用取得良好成效,以苗族“非遺”為主的民族文化建設有力助推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37項,融水苗族自治縣推薦獲批的項目名錄佔15項。

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6月14日,在融水苗族自治縣香粉鄉古都村,苗族繡娘賈會連在自家屋內的織布機上製作苗族織錦。賈會連是柳州市級非遺項目(苗族刺繡)代表性傳承人李伊園帶動發展的繡娘之一,農閒時節在家裏製作苗族織錦,李伊園負責提供原料和成品銷售,平均每月可為賈會連增加收入1500余元。

近年來,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結合産業脫貧工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有效整合各項非遺資源並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先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苗族銀飾製作傳承基地”“苗族竹編生産性保護基地”等,同時積極申報推薦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保護和利用取得良好成效,以苗族“非遺”為主的民族文化建設有力助推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37項,融水苗族自治縣推薦獲批的項目名錄佔15項。

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6月14日,在融水苗族自治縣香粉鄉古都村,兩名苗族繡娘在自家屋內的織布機上製作苗族織錦。

近年來,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結合産業脫貧工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有效整合各項非遺資源並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先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苗族銀飾製作傳承基地”“苗族竹編生産性保護基地”等,同時積極申報推薦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保護和利用取得良好成效,以苗族“非遺”為主的民族文化建設有力助推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37項,融水苗族自治縣推薦獲批的項目名錄佔15項。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6月14日,在融水苗族自治縣香粉鄉古都村,苗族繡娘唐雪飛在自家屋內的織布機上製作苗族織錦。

近年來,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結合産業脫貧工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有效整合各項非遺資源並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先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苗族銀飾製作傳承基地”“苗族竹編生産性保護基地”等,同時積極申報推薦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保護和利用取得良好成效,以苗族“非遺”為主的民族文化建設有力助推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37項,融水苗族自治縣推薦獲批的項目名錄佔15項。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6月13日,柳州市級非遺項目(苗族刺繡)代表性傳承人李伊園在自己創辦的苗錦文化中心內演示苗族織錦技藝。苗族姑娘李伊園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積極創辦民族文化企業,培訓當地村寨的留守婦女開展苗族刺繡産品製作,目前已帶動40多名繡娘實現增收。

近年來,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結合産業脫貧工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有效整合各項非遺資源並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先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苗族銀飾製作傳承基地”“苗族竹編生産性保護基地”等,同時積極申報推薦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保護和利用取得良好成效,以苗族“非遺”為主的民族文化建設有力助推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37項,融水苗族自治縣推薦獲批的項目名錄佔15項。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6月14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蘆笙製作)代表性傳承人梁炳光在位於融水縣城的梁炳光苗族蘆笙製作傳承展示館製作蘆笙。據介紹,78歲的苗族老人梁炳光是當地知名的蘆笙製作師傅,從事蘆笙製作達60多年。他除了自己製作和修理蘆笙外,多年來還先後傳藝授徒60多名,遍及10多個鄉鎮。

近年來,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結合産業脫貧工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有效整合各項非遺資源並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先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苗族銀飾製作傳承基地”“苗族竹編生産性保護基地”等,同時積極申報推薦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保護和利用取得良好成效,以苗族“非遺”為主的民族文化建設有力助推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37項,融水苗族自治縣推薦獲批的項目名錄佔15項。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6月14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蘆笙製作)代表性傳承人梁炳光在位於融水縣城的梁炳光苗族蘆笙製作傳承展示館製作蘆笙。據介紹,78歲的苗族老人梁炳光是當地知名的蘆笙製作師傅,從事蘆笙製作達60多年。他除了自己製作和修理蘆笙外,多年來還先後傳藝授徒60多名,遍及10多個鄉鎮。

近年來,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結合産業脫貧工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有效整合各項非遺資源並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先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苗族銀飾製作傳承基地”“苗族竹編生産性保護基地”等,同時積極申報推薦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保護和利用取得良好成效,以苗族“非遺”為主的民族文化建設有力助推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37項,融水苗族自治縣推薦獲批的項目名錄佔15項。

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6月14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蘆笙製作)代表性傳承人梁炳光在位於融水縣城的自家作坊裏試吹蘆笙。據介紹,78歲的苗族老人梁炳光是當地知名的蘆笙製作師傅,從事蘆笙製作達60多年。他除了自己製作和修理蘆笙外,多年來還先後傳藝授徒60多名,遍及10多個鄉鎮。

近年來,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結合産業脫貧工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有效整合各項非遺資源並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先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苗族銀飾製作傳承基地”“苗族竹編生産性保護基地”等,同時積極申報推薦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保護和利用取得良好成效,以苗族“非遺”為主的民族文化建設有力助推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37項,融水苗族自治縣推薦獲批的項目名錄佔15項。

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6月14日,在位於融水苗族自治縣香粉鄉魚卜村的廣西融水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平臺苗族銀飾傳承基地,柳州市級非遺項目(苗族銀飾鍛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馬貴兵(右)在向顧客介紹自己打造的苗族銀飾産品。苗族青年馬貴兵自幼學習傳承苗族銀飾鍛造技藝,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扶持和幫助下,不僅自己的銀飾生意越做越好,還帶動家裏的親友和村裏的鄉鄰共同增收致富。

近年來,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結合産業脫貧工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有效整合各項非遺資源並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先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苗族銀飾製作傳承基地”“苗族竹編生産性保護基地”等,同時積極申報推薦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保護和利用取得良好成效,以苗族“非遺”為主的民族文化建設有力助推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37項,融水苗族自治縣推薦獲批的項目名錄佔15項。

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300非遺傳承助脫貧3.jpg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