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林業局副局長:生態文明與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政治空間拓展

2017-06-16 17:53 來源: 學習時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生態文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空間拓展
張永利

經過改革開放的實踐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爆發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活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中國與世界的關係越來越緊密,世界與中國的相關性越來越強,中國方案在全球治理中越來越得到各方認可。這一方面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中國在全球治理的責任不斷上升。這就給當代中國提出了一個現實課題:除了積極參與全球貿易和生産,還能為全球治理作出哪些貢獻。

生態文明的政治敘事

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新型國際關係、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最大公約數等,所有這些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新概念,無不包含對中國與世界關係的積極思考,清晰展示了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要想達成全球共識,實現全球有效治理,首先就要認清全球利益。回顧以往的國際政治議題,諸如國際氣候變化、核安全、海洋、極地、網絡、反腐敗等,都是關涉全球利益的重要議題,都吸引了各國積極參與討論。這就説明關乎各國的全球利益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全球利益在民族國家框架下也是能夠獲得積極關照的。

中國方案和中國文化軟實力之所以能夠贏得認同,就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把地球當作一個有機生態文明整體,而且把平衡和維護這一有機生態文明整體看作是關乎人類命運的最高利益,並能從這個最高利益出發去尋求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這就是中國智慧對當代世界的偉大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使得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更加生機勃勃。把中國方案引入全球治理體系之中,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空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獲得了空前的自信。這種自信既包含著中國對自身國家發展能力的自信,也包含著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自信。正是因為尊重並承認全球利益,而且拿出了充滿中國智慧的解決方案,才使得中國經驗、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獲得高度認可。宏觀政策協調、創新增長方式、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包容和聯動式發展等新鮮元素才會逐漸成為國際社會全球治理話語的重要議題。這些議題的討論與展開無不帶有深深的中國烙印。

生態文明何以成為全球普遍性話題

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不僅通過生態文明建設有效拓展了“五位一體”總體佈局,而且從一開始就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高度來把握生態文明建設。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最基本的關係。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産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與前提,人類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類歸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開發自然、利用自然過程中,人類不能淩駕於自然之上,人類的行為方式必須符合自然規律。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絡的整體,對自然界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利用不講建設。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係問題,是不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體制機制競爭的關鍵所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都走過“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由於生態環境演進的不可逆性與長週期性,最終帶來的是生態系統的實質性損壞。當代世界面臨的戰爭與和平、南北關係、生態失衡、環境污染等幾乎所有全球性問題,無一不和生態承載能力及資源分配有關。就世界整體而言,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民族國家的解決思路和手段需要不斷自我超越,努力走到把保護生態環境和保護生産力同等看待的歷史階段。

保護地球生態環境就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是非均衡的,但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窮國還是富國、先進國家還是落後國家,不約而同地都處在同一個生態支撐體系當中。發展有快慢先後之分,發展方式有先進落後之別,但全球所有國家人民的生存機會均等,全球生態利益的分配所有國家均沾,全球生態破壞的代價所有國家共擔,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形態與觀念形態會日漸衍生為世界各國的最大公約數,而且能夠逐漸為全球問題的解決提供切實可行的承載能力和行動空間。生態環境的正向價值世界各國都能積極分享,生態破壞的負向價值也都要共同承擔。當全球化和國際貿易把世界各國聯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時,這就對全球發展與治理思路提出了全新要求。

轉變全球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全球經濟結構,這既是關乎全球環境安全的生態問題,也是關乎全球科學發展的經濟問題,更是關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普遍性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自身國家的探索和實踐中,率先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正是這條新的發展道路,使得中國方案獲得世界點讚。

生態文明觀的政治前景與應用

生態文明觀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高度發達的先進生産力是生態文明存在的前提。生態文明是現代工業文明高度發展的産物,是一種嶄新的文明形態,是在工業文明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可能産生的更高級的文明形態。第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生態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生態文明堅持以大自然生態圈整體運行規律的視角來審視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將人類活動放在自然界的大格局中來考量,要求人們按自然生態規律行事。人和自然都是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都有重要的價值,無視自然環境的價值,人的價值就不可能實現。第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係是實現生態文明的根本途徑。一切經濟社會發展都要依託生態環境這個基礎,從環境承載力的實際出發,堅持“自然生態優先原則”,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全球問題的關鍵所在。改善人與自然的關係,就是緩和人與人、人與國家、人與宗教、人與社會的關係,就是解決全球總量短缺和結構失衡問題。第四,實現人與自然的永續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目標。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就是要達到生態系統穩定、人居環境改善的目標,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和自然相互支持,永續發展。

生態文明觀是一種發展哲學,同時也是一種關乎民族國家和世界和諧相處的方法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得到更廣泛的認同,就一定要在哲學上和戰略上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講,把生態文明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上超越西方傳統價值觀與解決方案的主要資源,應該有著廣闊的國際前景與空間。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展中,生態文明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空間拓展的主要資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既有利於改善中國自身發展的質量、結構和效益,又為中國方案的國際應用預留了足夠的政治空間。生態文明觀,既可以作為自主發展的策略和路徑,又可以作為處理對外關係的有力手段,在倡導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價值觀傳播中,實現中國敘事的宏大展開。(作者係國家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