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防治荒漠化 建設綠色家園

2017-06-16 17:58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防治荒漠化 建設綠色家園
——紀念第二十三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張建龍

今年6月17日是第二十三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我國宣傳的主題是“防治荒漠化,建設綠色家園”,旨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凝聚社會共識,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荒漠化防治,建設綠色家園,創造良好的生産生活環境。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態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為攜手應對這一全球性生態問題,199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作為《公約》締約國,我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積極履行公約義務。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以來,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政策支持、工程治理,先後編制實施了《全國防沙治沙規劃》,出臺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啟動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三北防護林建設五期工程和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等,開展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和國家沙漠公園試點建設,進一步強化了防沙治沙執法檢查和省級政府防沙治沙任期目標責任考核工作,成功舉辦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全球紀念活動暨“一帶一路”高級別對話。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在荒漠化防治領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逐步增強,約束和激勵並舉的制度體系逐步建立,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行動體系逐步形成,我國荒漠化防治步伐不斷加快,並取得明顯成效。自2000年以來,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三個監測期保持“雙減少”,荒漠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為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也為國際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樹立了標桿,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

當前,全球面臨著荒漠化擴展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受荒漠化、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分佈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1/4;沙化土地172.12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近1/5。在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分佈的西北、華北和東北西部,形成了一條西起塔裏木盆地、東至松嫰平原西部的萬里風沙帶。荒漠化還加劇貧困,全國近35%的貧困縣、近30%的貧困人口分佈在西北沙區。土地荒漠化,嚴重影響著我國北方近一半土地的生態面貌和生態安全,嚴重制約著沙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嚴重影響脫貧攻堅進程,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築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加強荒漠化防治,意義重大,刻不容緩。

綠色關係人類的福祉,關係全球的未來。綠色和生態已成為幸福生活的重要標誌,成為人們生活嚮往和追求的重要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要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在前不久閉幕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踐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産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環保合作,建設生態文明,共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就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重點任務,要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快荒漠化治理步伐,努力實現到2020年使全國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這一目標,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一是堅持保護優先。沙區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狀況脆弱,生態資源屬於稀缺資源,來之不易,彌足珍貴。要牢固樹立保護第一的思想,堅持沒有保護就沒有發展,保護就是最大的發展、最好的發展的理念。全面落實荒漠生態保護紅線,加大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力度,把所有的荒漠天然植被都保護起來,促進自然植被休養生息,維護荒漠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完整性和原真性。嚴厲打擊沙區毀林開墾、毀林採礦、毀林建設,對破壞沙區植被和生態的違法犯罪行為實行“零容忍”,加大查處力度,切實保護好沙區的每一寸綠色。同時,堅持不懈地推進防沙治沙工程,紮實開展固沙治沙,加快防治步伐,使沙區人居環境儘快得到改善。

二是堅持科學治理。早在數千年前,我國古代思想家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説人與大自然要和平相處,人類活動要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保護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防沙治沙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堅持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要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一體化生態保護與修復,農林水多管齊下,綜合治理;要立足旱區實際,大力發展節水型林業,以水定林,適地適樹適草,科學防治。在當前國家投入十分有限的情況下,防沙治沙必須正確處理重點與面上的關係,轉變發展方式,區分輕重緩急,突出治理重點。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等生態工程,要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區域性的重點項目,構築區域性生態防線,由點到面帶動沙區生態狀況整體好轉。

三是堅持治沙惠民。土地荒漠化,既是生態問題,也是民生問題。防沙治沙要積極作為,主動承擔起生態惠民、綠色富民、促進精準扶貧的歷史使命。在有效治理和嚴格保護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沙區光、熱、土地等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沙區特色種養業、精深加工業和沙漠旅遊業,合理開發利用沙區資源,培育沙區特色産業,增加群眾收入。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為沙區貧困人口提供相對穩定的就業崗位,要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直接參與防沙治沙工程建設,或者就地轉成沙區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通過參與生態建設和管護,增加收入,實現穩定脫貧,探索一條生態精準脫貧的新路子,更好地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四是堅持改革創新。防沙治沙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必須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做好這項工作。要堅持以公共財政支持為主,在落實和穩定現有渠道投資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建立荒漠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和防沙治沙獎勵補助等政策,努力爭取各級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認真落實防沙治沙相關優惠政策,用好用足有關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政策的導向作用。同時,著力創新體制機制,積極探索建立沙化土地資産産權制度,深化金融創新,大力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防沙治沙。

五是堅持合作共贏。牢固樹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深入參與全球荒漠化治理實踐,彰顯我負責任大國形象。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金,兩個技術”,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進一步提升我國荒漠化防治的科技水平;要圍繞“一帶一路”,實施防沙治沙“走出去”戰略,認真履行國際公約,加強聯合研究,積極開展對外技術交流、技術培訓和技術示範,分享我國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技術與模式,推動全球荒漠化防治事業共同發展,為建設綠色世界貢獻智慧和力量。下半年,要全力籌備辦好《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以此為契機講好中國防沙治沙故事,推動國內荒漠化防治事業加快發展。

荒漠化防治是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偉大事業,需要我們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代接著一代幹,擼起袖子加油幹。讓我們攜手推進荒漠化防治,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的美好綠色家園,為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作出更大貢獻。(作者為國家林業局局長)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