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經濟日報評論員:堅定不移把實體經濟抓上去

2017-06-22 07:54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堅定不移把實體經濟抓上去

近來,實體經濟問題廣受關注。怎麼看、怎麼幹?有的地方儘管動作快,但想法和做法顯然比較簡單;有的雖然取得初步成效,但工作力度仍亟待加大;還有的或是存在認識誤區,或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使得一些好的政策措施遲遲難以落實。這些情況值得重視。

掌握好經濟工作主動權,需要“取勢”“明道”,然後再“精術”。也就是説,既要認清當前形勢,還要從較長週期觀察我國經濟從哪來、到哪去,尤其是明確實體經濟的戰略方位,即所謂“明道”,進而深刻認識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

這幾年,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出現“實體經濟是國家的本錢”“國家強大要靠實體經濟”“把實體經濟抓上去”等重要論斷。這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過程中對實體經濟的高度重視,源於對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深刻認識和重大判斷。

分析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週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主要表現在,實體經濟結構性供求失衡,供給結構嚴重滯後於需求新變化,一方面産能過剩,另一方面許多産品又供給不足,服務也跟不上;金融、房地産和實體經濟失衡,大量資金游離于實體經濟之外,不僅“脫實向虛”問題突出,實體經濟受到擠壓和傷害,而且金融風險隱患增加。有些企業熱衷於資本運作和各種炒作,主業不斷弱化;有些金融機構片面追求利潤,大搞自我循環、自我膨脹;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一流企業做金融、二流企業做房産、三流企業做市場、四流企業做實業”的現象。

從世界範圍看,實體經濟自身結構失衡,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矛盾及其派生的“脫實向虛”等問題,是各國工業化過程中帶有共性的問題。一些發達國家甚至在這個問題上吃了大虧,掉入“虛擬化陷阱”。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英、法等國主導的“去工業化”一度很時髦,一些“聰明人”“聰明企業”以美國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城為大本營,大搞“以錢炒錢”的把戲,不但造成虛擬經濟自我膨脹、超常發展,而且誘惑許多人、許多企業甚至政府部門紛紛“脫實向虛”。經濟虛擬化愈演愈烈,“去工業化”悄然展開,大量製造業被當作“夕陽産業”轉移到成本低的東亞發展中國家,本土實體經濟嚴重弱化、退化。

在美國,高達70%的就業人口轉向金融和金融服務業,曾經一派繁榮的汽車製造業中心底特律逐漸蕭條。其結果,不僅導致産業空心化、失業率不斷上升,最終還引發了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面對金融災難痛定思痛,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認識到,以工業製造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才是立國之本,必須恢複製造業,將“去工業化”徹底扭轉為“再工業化”。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過程仍然很長,工業化任務仍然很重。眼下,實體經濟儘管碰到一些困難,但我們較早地重視和解決問題,就是要吸取別人的教訓,避免重蹈歐美之覆轍。

進一步看,沒有實體經濟支撐的GDP是靠不住的。實體經濟興衰事關百姓的衣食住行,更關係國家的長治久安。現在,各國的實踐都證明了,實體經濟才是國民經濟的基石,才是最大的就業容納器和動力澎湃的發展驅動器。只有堅持不懈地發展實體經濟,才能不斷夯實國民經濟發展的根基,才能避免經濟虛擬化,才能有效抗擊外部金融風險的衝擊。

國際經驗表明,振興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往往有一個複雜的過程,不可寄希望“畢其功於一役”。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奧巴馬很快提出重整製造業計劃,結果收效甚微。近期,特朗普提出的“美國製造業回歸”,仍步履維艱。因此,我們對振興實體經濟的複雜性、艱巨性,要有足夠的估計。既著眼長遠,又立足當前,發揚“釘釘子精神”,紮實做好工作。

首先必須更好發揮各級政府的作用,把振興實體經濟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加大工作力度。對於中央提出的各項政策舉措和“放管服”改革,應抓緊落實到位。同時,還應真正把實體經濟當作“壓艙石”,避免“脫實向虛”的傾向。要從本地區本部門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精心謀劃,找準定位,儘快制定和落實正確引導實體經濟發展壯大的配套措施,加緊完善相關産業發展規劃,著力打造先進製造業落地的空間平臺等等,做到久久為功、善作善成,先把供給側做實,力爭每個地區都有沉甸甸的“重資産”,都有硬邦邦的支柱産業、明星企業,都有一批響噹噹的名牌貨。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3月強調指出,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權的根基。我們一定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向實體經濟聚力、發力,堅定不移把實體經濟抓上去。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任晶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