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合效應逐步顯現

2017-07-12 06:53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作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為中國經濟穩定增長注入持久動力。

自2015年底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次提出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實現路徑逐步清晰。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市場預期和信心有效提振,工業企業利潤持續改善,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改革的綜合效應開始顯現。

供給側改革贏得“點讚”

日前,經合組織(OECD)一份名為《G20結構性改革進展的技術性評估報告》指出,中國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了生産率增長、高水平就業。不僅如此,世界銀行、摩根士丹利等國際機構也紛紛點讚中國經濟,認為中國經濟走勢平穩,增長後勁十足。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40個工業行業中有34個實現了同比價格的上漲,行業供求繼續改善。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6.7%,增速比4月份加快2.7個百分點,企業經營效益進一步回暖。

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回暖的背後,是供求關係的改善、市場活力的增強、生産預期的向好。這其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過去一年,圍繞“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全年共退出鋼鐵、煤炭産能分別超過6500萬噸、2.9億噸,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今年以來,緊緊抓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上述各項目標任務有序推進、進展順利。前5個月,鋼鐵、煤炭去産能分別完成了年度目標任務的84.8%和65%;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8.5%;市場化債轉股框架協議簽約總金額突破1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62元,同比減少0.04元;生態環保、農業、水利等短板領域投資快速增長。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中國經濟在轉型階段持續健康發展指明了正確路徑,必將對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産生深遠意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許召元説。

“工資單”折射發展之變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佈的一份“工資單”,引來了眾多網民的關注。這份針對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均工資的調查數據,從不同緯度勾勒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清晰脈絡。

“比如,2016年採礦業平均工資由上年的下降3.7%轉為增長1.9%,信息技術服務業平均工資比上年增長9.3%,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在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首席統計師孟燦文看來,去産能讓部分行業市場效益改善,工資增長情況好轉,而新興産業工資的較快增長,表明新動能培育正在加快。

提高有效供給,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標,也是解決我國經濟結構性矛盾的重要途徑。一方面,通過去産能的“減法”,為先進産能挪騰出了發展空間,倒逼了低端産能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通過創新的“加法”,促進了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加快了新舊動能的轉換。

據統計,今年前5個月,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重點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5.3%,利潤率由去年同期的7.8%提高到8.1%。從上市公司數據看,一季度,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上市企業利潤率達9.8%,比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總體高出2.6個百分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帶來了創新的“乘法”和簡政放權的“除法”。“雙創”“互聯網+”等觸發的創新驅動,正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澎湃動力,而隨著“放管服”、減稅降費等改革舉措落地,企業稅費及制度性交易成本將進一步降低,市場活力將得到更多釋放。

謀求關鍵領域更大突破

今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從“攻堅”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不斷走向縱深。

7月1日起,一批新的減稅降費措施開始實施,加上此前已出臺的4批減負政策,“全年為企業減負萬億元”的承諾已提前兌現。

不僅如此,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第三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全面實施等一系列改革方案今年相繼落地,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了新的制度供給,營造了更優的市場環境。

在我國經濟進一步企穩向好的同時,産能過剩與需求結構升級之間矛盾仍較為突出,一些領域的金融風險顯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然任重道遠。

對此,專家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頭連著經濟發展新常態,一頭連著經濟體制改革,要堅持問題導向,著眼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的同時,加快財稅金融、國企國資、農村土地制度等方面取得突破,真正發揮好供給側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牽引作用。

經濟新常態下,保持戰略定力,謀劃長遠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中國實踐不僅將助力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還將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一份生動的“中國方案”。(記者 顧 陽)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