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6.9%,外國機構怎麼看中國經濟“半年報”

2017-07-17 22:0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7月17日電(記者 于佳欣、劉紅霞、李萌)17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上半年中國經濟數據,GDP增速為6.9%,延續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增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如何?推進“下半程”有何建議?記者採訪了外國機構有關負責人,了解他們眼中的中國經濟“半年報”。

經濟增長後勁十足,質量效益更加重要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速為6.9%,與一季度持平,經濟增速連續8個季度保持在6.7%-6.9%的區間。

今年以來,不少國際機構紛紛為中國經濟“點讚”,認為中國經濟走勢平穩,增長後勁十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中國2017年GDP增速預估上調至6.7%。

“我認為中國經濟運行數據令人鼓舞,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經濟活動依然處在良好水平。”世界銀行中國局首席經濟學家李偉喬説,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在結構性改革層面正在取得紮實且意義重大的進展,尤其是在管控金融風險方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回暖:前5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同比增長22.7%,服務業佔比達到了54.1%,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完成年度目標的66.8%……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何墨池對上半年中國經濟表現表示讚賞。他指出,中國外貿形勢向好,消費增長強勁,這一切都得益於供給側改革的推進,也將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動力。

“中國有潛力在中期內保持增長,但要通過深入改革來實現這一目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大衛·利普頓的話語透出積極樂觀:“而且目前增長依然強勁,能給中國足夠的緩衝來減輕轉型壓力。”

亞洲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表示,增長速度本身並不是問題核心,關鍵是要保持質量和效益,特別是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等非數量性方面。增長的可持續性和質量效益更加重要。

供給側改革成效顯著,多領域推進釋放積極信號

受訪專家認為,中國供給側改革進展成效顯著,實現了生産率增長、高水平就業,人均收入增速保持高位。

在17日召開的國新辦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邢志宏表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的背景下,我國經濟運行中積極變化不斷增加,穩中向好的態勢不斷擴大。

利普頓説,針對金融部門風險,中國實施了重要監管措施。重組和去産能的舉措,促使企業債務增長放緩,並改善了供求關係;削減房地産過剩庫存,讓房價高漲勢頭也逐步得到控制。另外,創建的新企業自2014年以來增長了兩倍。

對於中國政府對中小企業減稅的努力,李偉喬十分認可。“中小企業在中國經濟轉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普遍難以獲得貸款。中國政府正有意識地採取措施幫助它們成長,這是非常積極的信號。”他説。

“中國繼續轉向更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路徑,改革在廣泛的領域取得進展。”利普頓説。儘管一些近期風險已經消退,但改革需要取得更快的進展,以確保中期穩定,並應對未來可能面臨的潛在風險。

何墨池表示,未來要繼續推進去産能,並且為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創造更多市場機遇,以激發其在市場中的活力。

供給側改革要深化,金融監管需“加碼”

“上半程”穩中向好,“下半程”走勢如何?國際機構普遍認為,隨著供給側改革和創新戰略的推進,中國經濟運行中的積極變化還會繼續增加。不過在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發揮市場作用,以及防範金融風險。

利普頓認為,要加快推進國企改革進程,並提高對違約和市場退出的容忍度;取消隱形壁壘,降低服務業準入門檻;去産能應該更大程度依賴市場的力量。

何墨池也強調,只有更加注重市場作用,才能進一步激發外企和民營企業的活力。“比如‘中國製造2025’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這一政策的落實就是市場導向的體現。”

在淘汰落後産能、推進産業結構轉型中,可能出現失業率上升風險。莊健認為,政府應該把社會安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投入更多資金安置下崗職工,這是保證供給側改革成功的重要方面。

剛剛閉幕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再度強調防控金融風險。“借助上半年較好的勢頭,下半年重點要放在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上。”德勤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許思濤認為,應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健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干預機制等。

“中國保持當前經濟增長固然重要,在經濟腳步相對放緩的同時,我們樂於看見改革進展更快、成效更加顯著。”李偉喬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