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工商總局:工商註冊制度便利化釋放改革紅利

2017-07-19 07:05 來源: 工商總局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活力來自市場,動力來自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放管服”改革重大決策部署,布好商事制度改革“先手棋”,以工商註冊制度便利化為突破口,層層推進,持續發力,一系列改革舉措帶來政策紅利的充分釋放,助力中國經濟巨輪行穩致遠。

為創業創新降門檻

南京旅遊職業學院的盧必超是一名90後創業者,他的團隊在2016年創辦了南京壹貳營銷策劃有限公司,目前開通了多個有機農産品微商平臺,公司開張幾個月就達到了30萬元以上的營銷額。

“對創客來説,註冊資金、經營地址、前置審批等條件曾經像一道‘玻璃門’,讓市場看得見、進不去。”盧必超談起創業經歷時説,“現在只要符合政策條件,一張桌子就能註冊公司啟動創業,創業門檻大大降低了。”

商事制度改革以來,企業註冊資本“實繳”改“認繳”、簡化住所(經營場所)登記手續、“先照後證”等新政相繼出臺,工商註冊更加便利,打破了阻礙創業的“玻璃門”。創業團隊充分享受到政策紅利,市場主體如雨後春筍般涌現。

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商事制度改革前,2013年我國日均新設企業0.69萬戶,每千人平均擁有企業11戶。改革後,2016年日均新設企業達1.5萬戶,每千人平均擁有企業19戶,深圳、廣州、上海等一線城市每千人平均擁有企業約50戶。

2016年新設市場主體對城鎮新增就業的貢獻達到40%。新增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成為吸納社會就業的主渠道,平均每家企業帶動就業7人至8人,每戶個體工商戶帶動就業2.9人。

為企業發展減負擔

對企業來説,推進工商註冊制度便利化的成效如何,最直觀的感受是改革不僅讓企業省時、省錢,更省力、省心,省去了辦理各項業務的制度性成本。

從“三證合一”“五證合一”到“多證合一”,改革通過“減證”推動“簡政”;企業登記註冊全程電子化和電子營業執照試點穩步推進,變“企業跑路”為“數據跑腿”。企業名稱登記和簡易登出改革逐步推行,解決了企業準入“起名難、效率低”問題,構建了便捷有序的市場退出機制。一連串政策“組合拳”由表及裏、由淺入深,推動了企業“量”的增長、“質”的提升。

去年8月,廣東省江門市在全國率先實施了“九證合一”改革,今年2月又實施了“十五證合一”改革,整合了海關等涉外經營需辦理的多個證表,提升了企業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便利度。2015年以來,該市市場主體總量年均增長10%以上,辦理稅收申報戶數年均增長15%以上。

在一系列證照整合改革的帶動下,全國新設市場主體經營狀況持續改善,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不斷提升。2016年下半年,全國辦理稅收申報戶數比上半年增長189%,申報納稅額增長255%。

新産業新業態也在改革中蓬勃發展。2017年上半年我國新登記高技術製造業企業達1.2萬戶,增長15.3%。新興服務業成為創業熱點,為經濟新常態下的結構轉換提供了新動能,成為激活市場的源頭活水。

為營商高地築根基

不久前在大連舉辦的2017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全球商界領袖、決策者和專家將期待的目光投向中國。積極主動擴大對外開放,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營商環境,成為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擔當與承諾。

商事制度改革以來,工商註冊制度便利化為企業營造了寬鬆便捷的準入環境,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從2013年度到2016年度,我國營商環境的世界排名每年提高6位,改革以來共提高了18位,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大幅上升31位。

便利化、法治化的營商高地逐步形成,引起了世界廣泛關注。日本媒體近期報道稱,中國通過推行商事制度改革等政策措施,打造了良好營商環境,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業熱情。經合組織《G20結構性改革進展的技術性評估報告》認為,中國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通過“三證合一”等“放管服”改革措施,減少了行業準入壁壘,提高了整體經濟效率。

目前,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均享受到了政策的紅利。在企業註冊方面,一些地方已開展試點,內外資企業全部到一個窗口辦事,窗口限時辦結,使外商在華投資辦企更加便利。

新形勢下,企業和群眾期望更多的改革紅利,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凝聚更強動力。展望未來,全國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將以商事制度改革為主線,不斷深化工商註冊制度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以更大的改革成果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