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七年公開路 政府花錢變化幾何?——透視中央部門2016年決算大數據

2017-07-21 20:3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記者 韓潔、申鋮、林暉)21日,隨著財政部、審計署等中央部門公開2016年部門決算,又一年中央本級決算公開在盛夏時節如約而至。據統計,103個中央部門同日“曬”出年度收支賬本,其中最高人民法院係首次公開。

從2011年中央部門首次公開決算“賬單”至今,7年決算公開路彰顯我國民主監督的進步。而公佈在陽光下的中央部門決算大數據,更折射出政府花錢之變,見證大國財政向“透明財政”演進。

錢越花越“透明”:超百個中央部門集體“曬”細賬

打開商務部的2016年度部門決算報告,今年首次公開了“外商投資管理項目”績效評價結果。不僅向社會“曬出”項目自評得分為95分,還公佈了項目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改進措施。

今年中央部門首次公開的內容中,增加了項目績效自評結果和《項目支出績效自評表》等多項信息,公開的信息更加豐富、內容更加細化、效果更加直觀,凸顯公開力度“再加碼”。

從2011年90個中央部門在不同時段首次向社會公開決算表,到今年超過100個部門在統一平臺集中“曬”賬本;從最初公開2張表到如今8張表;從發佈簡單的財務收支數據,到如今機關運行經費、“三公”經費、工資福利、政府採購等關鍵信息統統亮相……公開力度逐年加大,我國打造“陽光財政”的探索更加積極主動。

為破解“數據看不懂”問題,今年的經濟分類決算更為直觀。翻開財政部的部門決算,《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撥款基本支出決算表》中,往年分頁列出的每個經濟分類支出數據,如工資福利支出、對個人和家庭補貼、商品和服務支出、其他資本性支出等,今年同時出現在一張表上,更加一目了然,便於公眾監督。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説,不斷增加的公開事項,體現出政府更加積極主動回應關切,向民眾盡力細心解釋每筆“花銷”,進一步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促進了政府的“自我革命”。

日子越過越緊:“三公”經費支出逐年下降

回顧7年決算公開路,“三公”經費支出始終是社會關注熱點。實際上,2011年中央部門首次公開決算時,“三公”經費依然“猶抱琵琶半遮面”,並未得到單獨體現,直到2012年才首次單獨列出“三公”經費一項。

從財政部匯總數據可以發現,2016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支出48.25億元,不僅比預算數減少14.85億元,也比2015年減少5.48億元,進一步勒緊了“褲腰帶”。除因公出國(境)費用因國際交流增加比2015年小幅增加外,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維護費、公務接待費與2015年相比均有大幅下降。

“這主要是有關部門嚴格執行‘三公’經費只減不增要求,大力壓縮‘三公’經費支出,以及部分因公出國(境)、外事活動等任務當年未能實施。”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認為,與2011年的93.64億元相比,2016年“三公”經費支出幾乎“腰斬”,充分顯示出近年來有關部門大力壓縮“三公”經費支出的成效。

翻閱各中央部門“三公”支出“賬本”可以發現,“賬目”越來越細,“使用説明”越來越長,百姓也看得越來越明白。

以審計署2016年度部門決算為例,關於“三公”經費的支出説明超過4頁篇幅,在公務接待費用清單中詳盡列出了接待明細表,每一筆接待費用支出一目了然。

但不容忽視,仍有一些部門在“三公”問題上觸碰“紅線”。最新審計報告顯示,2016年,瀋陽鐵路監督管理局等38家所屬單位未按期完成公車改革,海南省國稅局等16家單位無償佔用或超編超標配置公務用車69輛、超預算列支運行費114.51萬元……這表明,加強“三公”經費使用管理,依然在路上。

賬越算越“精細”:預算改革仍待深化

對比往年,今年決算公開除了內容越來越豐富,數據也更為細化,凸顯政府財政管理能力的提升。

在外交部的2016年度部門決算中,記者發現這樣一張“清單”——截至2016年12月31日,該部門共有車輛154輛,其中,部級領導幹部用車32輛、一般公務用車122輛;單位價值50萬元以上的通用設備98台(套),單位價值100萬元以上專用設備16台(套)。

據財政部介紹,今年公佈的國有資産佔用情況更為明細,中央部門設備信息由往年的公開單價200萬元以上大型設備,細化為公開單價50萬元以上通用設備和單價100萬元以上專用設備。

“公開的賬目越細化,百姓越能看明白政府的錢都幹了什麼,政府的公信力也會隨之增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説,下一步要進一步提高政府依法理財能力,嚴格落實預算法規定,加大對政府花錢的監督和約束力度。

當前,一方面我國財政收入進入中低速增長時代,收支矛盾更加凸顯,一方面一些屢審屢犯的違規收支行為暴露出深層次財政問題。

專家表示,規範政府花錢絕非“一紙公開”能解決問題,關鍵要繼續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讓“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績效管理機制發揮更大作用,實現政府部門花儘量少的資金、辦儘量多的實事、提供更好的公共産品和服務。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