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私人訂制”開啟“精準扶貧”新思路

2017-07-25 14:5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哈爾濱7月25日電(記者 楊思琪)如果不是村裏來了個年輕人,57歲的夏亞軍不會知道有個詞叫“私人訂制”,不會想到種了半輩子老玉米的他會和“訂單農業”扯上關係,更不會相信賣“農體驗”也能走上脫貧路。

夏亞軍是黑龍江省綏化市明水縣明水鎮互助村的一名貧困戶,大夥兒都叫他“老夏頭”。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病纏身,他和老伴兒既不能外出打工,每個月還得為藥瓶子買單。去年他種了10畝老玉米,一共才掙三千塊錢。

今年初,老夏頭享受到扶貧政策,把自己的10畝地流轉出去,一年有4000元的收入;流轉出去的土地種上了黏玉米,一棒能賣七毛錢,利潤也歸自己;自己在“園田地”打工,能有一萬多元工資。“今年進賬兩萬塊,多虧了小老闆,打個翻身仗,”老夏頭説。

老夏頭説的“小老闆”是“園田地”的創始人姜大星。29歲的姜大星從哈爾濱一所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絡紅人”。他的紅,是因為在網絡上做起了“私人訂制”的買賣。

除了在網上賣農産品,姜大星還賣“農體驗”。在網店裏,他把土地分為全托型、半托型、自耕型,顧客根據需求選擇種植品種和經營方式。週末,顧客可以帶著孩子來農田裏賞農景、幹農活,和親朋好友組團來燒烤。這種集多種農業休閒體驗于一身的網購模式,吸引了周邊縣市不少城鎮居民。

與姜大星不謀而合,31歲的于秀偉也是明水縣興仁鎮石仁村的“生意達人”。2007年因為一場車禍,于秀偉的左手和左腳殘疾,近20萬元醫藥費讓他成為貧困戶。如今,搭上“互聯網+農業”的快車,他不光自己脫貧了,還被黑龍江省農委評為“新農人轉型帶頭人”。

2014年開始,于秀偉自學開起淘寶店,起初只是把家裏産出的大米、小米、紅豆、黑豆、幹菜等搬到網上。第二年,通過縣裏組織的網絡銷售培訓,他接觸到多位電商專家,結合自己的實戰經驗,慢慢摸索出一套秘訣,生意越做越大。

在於秀偉的網店,顧客以每分660元的價格拍下土地,其中500元付給農戶。這些土地大多是從貧困戶中流轉來的,每分500元的價格是普通流轉價格的數十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自己的地塊上種植顧客定制的作物,不用化肥和農藥,全部進行人工殺蟲和除草。

借助政府支持的“智慧農業”項目,顧客還可以在手機端查看土壤、空氣的溫度濕度,隨時觀測作物生長過程,全程監控生産和管理情況。2016年于秀偉的網店銷售額超過130萬元,僅今年上半年已接近百萬元,年收入超過20萬元。

“幫人幫物不如幫個好思路。”于秀偉説,通過“私人訂制”,不僅解決了貧困戶不知道種什麼、怎麼種、如何賣的問題,還創新通過網絡眾籌,實現對口幫扶,給“互聯網+精準扶貧”提供了新模式。如今,在網上訂制一畝田,就意味著為貧困戶定制了一份溫暖和希望。

“為追求綠色健康理念的消費者和發展有機種植的貧困戶搭建橋梁,一同享受更美好的生活。”據明水縣扶貧辦介紹,通過互聯網精準對接市場,調整種植結構,明水縣“園田地”訂制面積達到40萬畝,將帶動貧困戶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