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機器人敲響未來生活的“大門”

2017-08-24 17:5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 題:機器人敲響未來生活的“大門”

新華社記者蓋博銘、陳旭、李犇

“因材施教”的教育機器人、“三頭六臂”的手術機器人、自動駕駛的汽車……正在北京舉行的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一系列服務百姓生活的機器人技術紛紛亮相,觀展者近距離接觸體驗,感受未來生活的氣息。

教育:孩子學習方案可“私人定制”

記者在公共服務機器人展區看到多款教育機器人,有類人型機器人,也有寵物狗造型機器人,還有“球型”或“蛋形”的機器人。

此次參展的教育類機器人主要服務於兒童或青少年。記者輕按觸摸屏,機器人便主動開始與記者溝通。十幾分鐘的體驗裏,教育機器人基本都可以完成簡單的對話,有的還可以做一些肢體動作。

合肥淘雲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經理王睿一介紹,公司開發的阿爾法蛋型機器人包括個性化教育等多個系統,與多個學校保持合作,豐富了學校教育形式。

除互動學習語文、數學、成語故事外,機器人還能實現智慧陪護,實時監控孩子的起居安全。家長可以用手機與機器人相連,與孩子進行視頻對話或通過旋轉攝像頭監控家中的具體情況。

專家預測,教育領域也將被人工智慧等科技深刻改變。未來或將存在一個無限“大”的智慧平臺,經過大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該平臺能為每個孩子“私人定制”培養方案,使每個孩子都能夠被“因材施教”。

醫療:醫生可以“三頭六臂”

在工業機器人展區,一台電視正在播放外科醫生肝臟切除手術的視頻。視頻裏,醫生正操作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靈巧地切除病變組織。現場小朋友好奇地觀看這場生動的教學視頻。

展區另一側,工作人員坐在操作臺上,眼觀顯示鏡,手拿操作桿,機器人四個“手臂”上下搖動,不一會兒就將“傷口”縫合完畢。

據了解,此類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全國已配置60余臺,2016年進行了1萬多例手術。

據達芬奇機器人展區工作人員介紹,醫療機器人是醫生“手”和“眼”的延伸,原來切口需30厘米的手術現在只需幾厘米,切口小、下刀準的微創手術能減少手術風險。醫療機器人還可以減輕手術對外科醫生的體力消耗,提高手術效率與穩定性。

但同時,如何降低病人手術費用和醫生使用門檻,也是研製和使用手術機器人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

醫療機器人製造廠商、美中互利醫療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劉雨介紹,隨著醫療機器人技術的進步,新一代機器人可以在抗癌治療中有所作為。

有專家預測,除手術機器人外,未來具備人工智慧的醫療系統還可以匯總海量病歷並進行綜合分析,這將進一步豐富醫生的臨床知識、輔助醫生做出診斷。

出行:未來駕駛也可以“人車互助”

無人車試駕區停放了一輛自動駕駛試駕車,車頂上安置著激光雷達系統。中山大學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副研究員單雲霄正在對汽車進行調試。

據單雲霄介紹,目前這輛車可以在測試跑道上實現自動駕駛,但距離投入現實生活還有一段距離。

“這也不影響無人駕駛技術快速進入家庭。”單雲霄表示,從“人工駕駛”到“無人駕駛”還可以有中間過渡技術,即“人車互助”。

單雲霄説,“人車互助”可以發揮機器的靈敏性優勢,也可以讓人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隨著技術不斷發展,機器自動駕駛汽車將是大勢所趨。

不僅是無人駕駛,智慧出行的方式將更加多樣。地平線機器人技術創始人余凱認為,機器人還會以大數據為基礎,自動識別百姓家中的位置甚至樓層,一系列路線規劃都可以做到智慧推送。

以人工智慧為依託的機器人,一方面會以“軟體”形式服務百姓生活,如自動翻譯、圖像識別等,另一方面也將通過集成“硬體”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如陪護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未來20年內,人工智慧會使城市生活更加智慧,城市管理更加高效與便捷。

“以人工智慧為技術基礎的商業應用,正在改變這個社會。”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認為,人工智慧是當前人類所面臨的最為重要的技術社會變革,甚至可以説是互聯網誕生以來的第二次技術社會形態在全球的萌芽。

據瑞銀研究報告,至2030年人工智慧每年將為亞洲貢獻經濟價值高達1.8萬億至3.0萬億美元,將對金融服務、醫療保健、製造、零售和交通等行業産生巨大影響。這些行業加起來,相當於目前亞洲GDP的三分之二。

專注於人工智慧等高科技領域的天使投資人祝曉成認為,人工智慧將與無人駕駛、醫療等領域相結合。這些結合將進一步解決消費者的痛點、滿足市場需求,同時也將深度影響社會運作模式。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