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文化部關於印發《“十三五”時期全國古籍保護工作規劃》的通知

2017-09-06 15:42 來源: 文化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文化部關於印發《“十三五”時期全國古籍保護工作規劃》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廳(局),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文化廣播電視局,各計劃單列市文化局,本部各司局、各直屬單位:

《“十三五”時期全國古籍保護工作規劃》已經文化部黨組同意,並徵求了全國古籍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其他成員單位的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特此通知。

文  化  部

2017年8月7日

“十三五”時期全國古籍保護工作規劃

為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決策部署,深入做好“十三五”時期中華古籍保護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和《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有關精神,特製定本規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圍繞中央關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部署要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以普查登記為基礎,以分級保護和揭示利用為重點,不斷提升古籍保護水平,切實發揮古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真正讓“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保護為主。始終把古籍保護作為工作重心,遵循古籍保護工作規律,堅持依法保護和科學保護,把古籍的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有機結合,加大對珍貴古籍的保護力度,建立科學有效的古籍保護長效機制。

2.堅持搶救第一。把握古籍具有易損性、不可再生性等特點,重點加強對瀕危珍貴古籍的搶救,加大古籍保護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培育古籍修復人才,改善古籍存藏條件,提升古籍修復能力。

3.堅持合理利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通過展覽展示、數字化服務、影印出版和文化創意産品開發等多種方式,加強對中華古籍的揭示和利用,發揮古籍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服務功能。

4.堅持加強管理。加強古籍保護相關職能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進一步完善古籍保護工作制度,加強古籍保護單位管理,建立古籍標準化體系,實施嚴格的古籍保護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促進古籍保護工作科學化規範化。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國古籍資源和保存狀況基本摸清,國家級、省級珍貴古籍保護狀況明顯改善,實施一批珍貴古籍修復項目,完成一批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古籍影印出版工作,珍貴古籍縮微複製和數字化成果顯著,古籍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和社會教育的作用更加彰顯,古籍保護人才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專業水平明顯提升,制度建設、立法工作和標準規範有較大進展,社會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古籍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十三五”時期全國古籍保護工作主要指標


二、重點任務

(一)基本完成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工作

1.完善古籍普查登記管理制度。進一步提高古籍普查登記質量,明確各級人民政府及文化、教育、民族、宗教、文物等部門對本地、本系統古籍普查登記的職責。健全各級古籍普查登記機構,實現古籍登記管理常態化。設立年度古籍普查進度通報制度,依託古籍保護數字服務平臺,對各地、各有關單位古籍普查情況進行統計。

2.加大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力度。各相關部門加強對本系統古籍收藏機構普查登記工作的督促指導,全面摸清本系統內古籍資源,將宗教活動場所藏書、雕版等納入普查範圍。統一普查數據格式,依託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平臺,對各地各單位報送的數據進行匯總和核校,完善鑒定著錄,確保普查準確規範。鼓勵民間古籍收藏機構按照規定登記所藏古籍。同時,繼續做好海外中華古籍的調查摸底工作,重點對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和英國等國家存藏的中華古籍進行調查。

3.加強古籍普查登記目錄建設。依託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平臺,建立古籍普查登記編號及信息庫,形成全國收藏單位古籍普查登記目錄檔案。在各省級古籍保護中心、古籍收藏單位對本地本單位普查登記信息的審校和編纂工作的基礎上,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匯總形成《全國古籍普查登記目錄》並陸續出版。繼續推進《中華古籍總目》編纂工作,完成一批省級分卷出版項目。加快推進《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的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

4.促進古籍普查數據開放共享。古籍保護機構要加強與文物系統的協調合作,共同做好古籍普查與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數據對接工作,及時進行數據交換。建立中華古籍綜合信息數據庫,及時將各古籍保護機構的普查數據輸入數據庫,並完善導入和導出功能,加快建設全國古籍聯合書目通用檢索系統,及時公佈普查成果,實現古籍普查數據在全國範圍的開放共享。

(二)切實加大古籍保護力度

1.完善古籍分級保護制度。研究制定珍貴古籍評級標準,館藏古籍日常養護技術標準和管理規範。研究制定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古籍定級標準。完善省級珍貴古籍名錄和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向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報備制度。研究制定國家級、省級珍貴古籍名錄和重點保護單位的管理辦法。

2.加強珍貴古籍保護。繼續開展國家和省級珍貴古籍名錄及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的申報評審,重點做好少數民族文字珍貴古籍申報評審工作。根據《圖書館古籍書庫基本要求》,做好各級古籍收藏機構的庫房新建和改擴建工作。對國家珍貴古籍實施專庫或專架管理,確保珍貴古籍實體安全。各地古籍保護機構根據實際做好珍貴古籍裝具配置工作。推進國家圖書館國家文獻戰略儲備庫建設。推動建設一批符合國家標準的古籍寄存書庫,為不具備存藏條件的單位提供寄存服務。建立國家古籍數字資源異地鏡像保存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推進古籍異地異質災備工作。繼續實施新疆、西藏及四省藏區的古籍保護工作專項,加大對新疆、西藏及四省藏區宗教活動場所古籍保護經費投入。

3.促進海外中華古籍回歸。建立海外中華古籍回歸工作機制,依託各級古籍保護中心和有關高校、科研院所、出版機構等,發揮各自優勢,明確責任分工,有計劃、分步驟開展海外中華古籍回歸工作。以海外中華古籍主要存藏機構的古籍調查摸底為基礎,積極開展海外古籍資源數字化、影印出版及其他形式的回歸,編纂出版一批具有學術影響力和重要歷史文化意義的海外珍貴中華古籍。加大與古籍保護國際組織和民間機構的交流合作力度,積極參與古籍保護國際行動,舉辦高質量國際古籍保護學術會議,推進國際間古籍保護項目合作和科技攻關。深化與港澳臺地區古籍收藏機構的交流協作。

(三)全面提升古籍修復能力

1.加強珍貴古籍修復。重點抓好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瀕危古籍的修復工作。完善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申報制度、評審標準和退出機制,適時開展第二批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的申報評審工作。制定古籍修復檔案標準規範。繼續實施“天祿琳瑯”等古籍專項修復項目,謀劃實施一批新的修復項目。鼓勵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古籍收藏機構合作開展古籍修復工作。加強少數民族文字古籍修復工作,推進少數民族文字古籍修復中心(修復室)建設。

2.促進古籍修復技藝傳承發展。發揮古籍修復專家的傳幫帶作用,採取古籍修復基礎研究與古籍修復項目相結合的方式,傳承古籍修復技藝,提高古籍修復水平。鼓勵和支持省級古籍保護中心在本地區建立古籍修復技藝傳習單位。加大對古籍修復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的扶持力度,支持開展收徒、教學等傳承活動。推廣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古籍用紙定制生産等方面的做法和經驗,扶持古籍修復用紙傳統工藝傳承與發展。

3.加強古籍保護技術研究。推進古籍保護機構和存藏單位與其他公共文化單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等職業學校、高科技企業等領域的深度合作,開展古籍修復的理論和技術研究。借鑒國外先進修復技術,創新我國古籍修復的工藝和方法。在具備條件的圖書館設立高水平文獻保護重點實驗室,開展古籍保護技術的研究和實驗。

(四)加強古籍整理出版和數字化建設

1.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推動《中華再造善本(三編)》《中國古籍珍本叢刊》《中國古籍書志書目叢刊》《儒藏》《中華續道藏》《大藏經》《中華醫藏》《海外中華古籍珍本叢刊》《海外中華古籍書目書志叢刊》和《國外所藏漢籍善本叢刊》等一批國家級重點古籍影印和整理出版項目實施。完善古籍影印出版管理制度,對重點出版項目進行績效評估,提高古籍影印和整理出版項目專項資金的監管水平和使用效益。

2.推進珍貴古籍縮微複製保存。繼續開展珍貴古籍縮微化工作,依據全國古籍普查登記情況,對尚未拍攝的珍貴古籍文獻,有計劃地開展縮微工作。充分發揮縮微技術有利於長期保存的優勢,依託數轉模技術,以珍貴古籍數字化項目成果為基礎,開展珍貴古籍數字資源轉換縮微膠片,逐步實現全部珍貴古籍縮微化長期保存。

3.加強古籍數字化工作。鼓勵和支持各古籍收藏單位加快古籍數字化步伐,借助互聯網、大數據、雲服務等高新技術,率先對館藏特色文獻和珍貴古籍進行數字化,加快建立中華古籍數字資源庫和中華古籍綜合信息數據管理平臺,擴大古籍數字資源開放,促進資源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五)利用古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深入挖掘古籍的深厚文化內涵。推進國家傳統文化典籍整理工程實施,組織開展《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中華珍貴古籍史話》等國家重點古籍編纂出版項目,依託哲學、歷史、文學、宗教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根據典籍的學術代表性和社會影響力,兼顧學科分類和年代分佈,對中華優秀典籍進行詮釋和解讀,深入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研究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基本走向,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

2.組織開展古籍宣傳推廣活動。建立中華優秀古籍的宣傳推廣機制,運用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等現代技術手段,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對中華優秀古籍多媒體、多渠道、多終端傳播。開展“冊府千華”系列展覽、“我與中華古籍”系列宣傳推廣活動,形成品牌示範帶動效應。以中國古籍保護網為平臺,及時發佈古籍資源和保護工作成果。依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基地,組織經常性的講座、展覽、互動體驗、技能競賽等活動,開展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活動,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3.加強古籍文化創意産品開發。堅持社會效益第一,鼓勵符合條件的古籍收藏機構發揮古籍資源豐富的優勢,依託全國公共圖書館文化創意産品開發聯盟等平臺,依法通過委託、與文化企事業單位合作等多種方式,開發一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時代精神、符合群眾實際需求的古籍類文化創意産品。把古籍文化創意産品開發與讀書活動相結合,舉辦中華古籍創客大賽、古籍文化創意産品推介會等活動。提高古籍文化創意産品開發的整體品質,加強過程監管。借助國內外圖書館行業會議或學術會議,廣泛推介中華古籍類文化創意産品。

(六)加強古籍保護制度、法規和標準建設

1.完善古籍保護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全國古籍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和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的平臺作用,進一步完善統籌規劃、分類指導、部門協同、權責明確的古籍保護工作制度。由文化行政部門牽頭,各相關部門發揮職能和資源優勢,在規劃編制、政策銜接、標準制定和項目實施等方面加強溝通協作,形成工作合力。

2.加快古籍保護立法。積極推進國家古籍保護立法工作,做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的區分和銜接,開展專題調研,起草法律文本,爭取儘早納入國家立法計劃。鼓勵和支持古籍資源較為豐富的地方探索制定古籍保護法律法規,從法律層面規範古籍管理、保護與利用等工作,解決古籍保護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使古籍保護有法可依。

3.加強古籍保護標準化建設。依託全國圖書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各系統各層級古籍保護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充分運用各學科研究成果,圍繞古籍裝具、古籍修復用品、古籍傳拓技藝、古籍數字化等方面,開展古籍保護科學研究,編制一批古籍保護技術標準、管理標準、評價標準,重點推進各類型古籍文獻除蟲、防霉、防酸脫酸等技術標準發展,加強新制定標準的應用推廣和效果評價,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古籍保護標準體系。

4.加強古籍保護專家委員會建設。依據工作需要,適時調整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補充公共文化領域專家和古籍保護相關管理部門人員,建立起跨地區、跨專業、跨單位的專家隊伍。創新和完善專家委員會工作機制,促進成員在加強理論研究、提供決策諮詢、指導地方實踐和參與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各省(區、市)可參照建立省級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文化行政部門要發揮牽頭作用,會同古籍保護工作相關部門,加強對古籍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推動古籍保護工作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整體安排,結合實際制定具體的工作計劃和落實方案,明確責任,統籌實施。各級古籍收藏機構也要根據規劃,細化目標任務,採取有力措施,抓好工作落實。

(二)推進隊伍建設。將古籍保護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全國基層文化隊伍培訓計劃,統籌開展分類分層培訓。發揮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作用,持續開展在職培訓,多層次、多渠道培養古籍人才隊伍。發揮高校古籍教學科研人才較多的優勢,利用高等院校古籍人才培養及整理研究專項基金,加強對古籍保護研究型人才培養。依託國家民委少數民族古籍文獻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加強少數民族古籍保護人才培養。完善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建立起結構合理、業務過硬、工作高效的專家隊伍。

(三)開展監督評價。各級文化行政部門要會同古籍保護工作相關部門加強過程管理和動態監測,建立健全面向各類古籍保護主體、項目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制度、問責機制和信息公開制度,切實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日常監管、定期督查和年度考評,並將考核結果與相關單位收入分配和人員獎懲等挂鉤,推動古籍保護工作持續高效開展。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