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甘肅省易地扶貧搬遷成就回眸

2017-11-06 09:28 來源: 甘肅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搬出“窮窩”天地寬
——全省易地扶貧搬遷成就回眸

房前流水潺潺,屋後綠樹成蔭,門前燈籠高挂,室內窗明几淨……在地處秦巴山區的隴南武都區,易地扶貧搬遷正改善著山區貧困群眾的生活環境,並引導著貧困農民開啟脫貧致富新生活。

黨的十八大以來,不僅在隴南,我省對居住在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後的深山區、林緣區和地質災害頻發區,且就地脫貧難度大、成本高的20.8萬戶96.3萬群眾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

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群眾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後續産業發展各具特色,遷出區生態得到有效恢復,搬遷群眾基本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預期目標,走出了一條具有甘肅特色的易地扶貧搬遷之路。

明確目標,確保“搬遷哪些人”更精準

近年來,我省堅持以扶貧“對象、目標、內容、方式、考評、保障”六個精準要求為統攬,立足省情實際,瞄準居住在環境惡劣、生態脆弱、不具備基本生産和發展條件的區域需搬遷的貧困人口,先後編制了《甘肅省“十二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甘肅省易地扶貧搬遷實施規劃(2013–2018年)》,在國家補助的基礎上,人均增加2000元的省級財政配套資金,積極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共同用於安置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産業開發等項目建設,變“獨唱”為“合唱”。

省發展改革委報請省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意見》《甘肅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易地扶貧搬遷富民産業發展實施方案》等“1+4+2”工作方案,對“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總體目標、資金來源、支持政策、項目管理、融資平臺運行、後續産業發展、成效考核等方面進行了系統、全面規範。其中,2016年到現在,共下達12個市(州)70個縣(市、區)易地扶貧搬遷規模48.73萬人。

依託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和全省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按照“農戶申請、民主評議、逐級公示、層層審核”的原則,將全省需要通過易地搬遷實現脫貧的50萬建檔立卡群眾確定到戶到人後,根據盡可能實現整體搬遷的原則,確定23.14萬其他群眾同步實施搬遷,做到一次規劃、分年實施、統籌推進。

在一系列統籌兼顧的政策推動下,2016年項目計劃搬遷24.94萬人,截至今年8月底,702個集中安置點中有493個竣工,5.3萬建檔立卡群眾實現入住。2017年全省下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5.51萬戶23.79萬人,截至8月底,606個安置點中有566個開工建設,開工率為93%,完成投資約33.15億元。

確定標準,確保“搬到哪去”更合理

在鎮原縣郭原鄉,群眾爭相細數這幾年鄉村的變化:幾年前,群眾多數住在土窯洞,出行走山間羊腸道,吃水要到溝裏去挑。如今,借助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修道路、打水井、建新房、興産業……短短幾年時間,村裏的變化翻天覆地。

合理選擇搬遷安置方式和安置點,是確保搬遷安置和後續發展順利推進的重要前提。

根據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實施特點,我省因地制宜選擇安置模式和安置區域,充分利用小城鎮、工業園區、國有農(林)場、條件較好的中心村等,採取易地搬遷、整村推進,整體搬遷、插花安置,就近搬遷、改善條件等方式,千方百計解決安置用地難題,實現靈活搬遷。

以武威為代表的河西地區依託祁連山生態屏障保護、石羊河流域治理、黃河調水等工程,以水定地,以地定人,利用國有農林場、新開墾的耕地作為安置用地,通過集中安置和發展設施農業,達到了扶貧開發和生態治理的有機統一;

以定西為代表的中部乾旱區和以慶陽為代表的隴東能源基地以就近集中搬遷安置模式為主,依託縣城、小城鎮、中心村、工業園區等進行安置,引導群眾逐步向城鎮有序搬遷,實現梯次轉移;

以隴南市為代表的南部山區實施“依山就勢、改善條件”,通過插花、城鎮化安置等方式,最大程度上解決“人往哪去、地從哪來”的問題。多種搬遷模式的實施,有效解決了用地難題,充分調動了搬遷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了“要群眾搬”到“群眾要搬”的效果。

聚焦脫貧致富,確保“搬後怎麼辦”有實招

“山大溝深,住房滑坡,澆地靠雨,吃水靠天”是隴南市坪婭藏族鄉的真實寫照。這裡三面環山,平均海拔超過2000米,全鄉9個行政村1400多戶,近四成是貧困戶。根據規劃,坪婭鄉今年底將整鄉搬出大山,而舊墩村是全鄉最後一個易地搬遷的村子。

走出大山是好事,但最大的擔憂仍然來自生存。“搬出去吃什麼?”這幾乎是每一個面對面動員群眾搬遷的鎮村幹部需要解答的首要問題。在一次搬遷動員會上,今年60歲的宗如板和鄉黨委書記羅建軍紅了臉,“我種了一輩子苞谷,你現在讓我下去種花椒,我不搬!”原來,靠種植玉米,宗如板一年能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他擔心搬下山,連這點收入也沒了。

扶貧工作隊決定帶上老宗和其他村民代表到山下的花椒基地實地看看。按照計劃,舊墩村的村民易地搬遷後,也將學習種植花椒,農業部門按照人均2畝耕地,免費提供花椒樹苗和種植技術。心裏有了底,老宗和村民們終於同意了。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要讓群眾“挪了窮窩”,還要幫助群眾“改窮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今年,當地瞄準了鄉村旅遊,依託緊鄰風景區的資源優勢,扶持貧困戶發展農家樂。石溝村村民張玉才説:“搬到這裡以後,我們就辦起了農家樂,每月收入四五千元以上,現在也不需要出去打工了。”

五年來,我省根據不同地區的産業特點,因地制宜支持搬遷群眾發展富民産業。各縣市區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同步開展産業培育、就業培訓等工作,通過發展特色産業,努力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記者 沈麗莉)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