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讓鄉村生活變得“紅紅火火”

2017-11-14 08:09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我們的好日子來了”“生活充滿了盼頭”“光景會越過越紅火”……在了解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之後,很多農民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心聲,是最好的答案,這是老百姓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贊同和憧憬。

如今,我國在“三農”問題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仍然存在著一些“短板”。比如,部分地區尚未摘掉貧困的“帽子”;農業産業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農業實際從業人員年齡結構呈“啞鈴”狀;鄉村教師隊伍薄弱,留守兒童缺乏陪伴和關愛;生態環境存在污染和破壞……

在這種形勢下,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可謂是一場及時的“春雨”,給農民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為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帶來了新機遇。

當然,“好雨”不僅要及時,還要下起來。同樣,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後,也要真正實施好。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如何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背景下,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在受國際農産品市場影響加深背景下,如何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這些都是當前我國需要應對的挑戰。

那麼,怎樣實現鄉村振興呢?

十九大報告指出,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産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讓身處鄉村的老百姓過上富裕的生活,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之義。尤其是要實現“産業興旺”,因地制宜,利用地方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産業,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只有産業興旺了,貧困地區才有致富的“引擎”,走出“輸血不能停”的泥潭。

不久前,筆者去江蘇省鎮江市世業鎮先鋒村採訪時發現,當地建起了草莓種植基地,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可以實現就業,人均年收入達2萬多元,“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不僅很多貧困農民致富了,一些青壯年勞動力也留了下來,避免了留守兒童過多的問題,讓村裏有了更多的人氣與活力。

另外,在有條件的地方,要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依託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發展休閒度假、旅遊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村繁榮、農民富裕。

當然,在讓鄉村老百姓生活富裕的同時,更要實現“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不能一味為了富起來而犧牲環境、不顧一切;不能淡化了文明的鄉風,熄滅了精神的“火種”;不能缺少了教育資源,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

相信,當人們以後再次提起那句“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便會很不約而同地想到,鄉村,就是一個充滿詩意的“遠方”。(劉坤)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