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山西上下北泉村的“山水”故事

2017-12-15 15:1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太原12月15日電 題:山西上下北泉村的“山水”故事

新華社記者陳忠華、孫亮全

“上北泉吃山,下北泉吃水。”過去依靠煤炭運輸的上下北泉村,近年來脫“黑”向綠,依託良好生態發展鄉村旅遊,演繹了一個關於“山水”富民的故事。

上下北泉村位於山西靈丘縣紅石塄鄉。發源於北嶽恒山深處的唐河,蜿蜒流過這兩個山村,唐河岸邊是一條重要的煤炭大通道。人均一畝地的北泉人一度依託大通道靠煤炭運輸和配套服務謀生。

河邊大路上拉煤車呼嘯而過,村旁荒山上的造林持續了數十年。在“叔侄村支書”的帶領下,這兩個村子一個連續36年、一個連續21年不間斷在山上種樹,硬是將昔日的禿山坡變成了翠綠的“大氧吧”。

1981年,29歲的鄭海水第二次當選了上北泉的村支書,正是從那一年起,上北泉村開始年年在禿山上種樹,一種就是36年。

“山上光禿禿,什麼也沒有。”鄭海水回憶説,當時只有一個樸素的想法,“要想富,先種樹”,説服了村民後,就領著大家上山種樹。沒有錢,村民們就出義務工,擔水上山;買不起樹苗,就去林場撿人家不要的小樹苗。

一開始每年只能種一兩百畝,後來綠化越來越好,引起了政府的重視,林業局等部門開始有了政策扶持,造林速度和質量不斷加快。如今,村裏的14000多畝荒山全部變成了密林,除了風景林和用材林外,還有1400多畝果林,涵蓋了桃、杏、核桃、山楂等11個品種。

下北泉村的藺新春是鄭海水的侄女婿,從1996年當選村主任後,就開始複製鄭海水的路子:堅持種樹,一種就是21年。幹部帶著村民種,山上種滿村邊種,生生在荒山嶺上造出了4500畝生態林,將森林覆蓋率提高到了70%。

當地村民説,種樹早就成了一種習慣。現在,已經“無處可種”的上下北泉村,每年仍在“見縫插針”地種樹。

然而,村民們恐怕很難想到,他們的生活會與這些樹緊密結合在一起。隨著煤炭産業調整和高速公路的建成,村邊的運煤通道開始漸漸沒落,煤炭這碗飯愈發不好吃。

因為樹多水清生態好,上下北泉村開始為外界所知。“沒想過發展旅遊,遊人倒是自己來了。”鄭海水説。

隨著遊人越來越多,2012年上下北泉村開始創辦自己的鄉村旅遊文化節“荷花節”,如今成為當地的一個盛會。“每年遊客好幾萬人。”藺新春説。

“上北泉吃山,下北泉吃水”成了北泉人生活的真實寫照。林果採摘、水産養殖、鄉村客棧、農家餐廳、民俗演藝等産業,形成多産業聯動農民增收的發展格局。

600人的上北泉村八成農戶家中有果園,隨著遊客的增加,村民們搞起了採摘和農家樂等,1400畝果園每年能給他們帶來100多萬元收入。

藺新春則利用下北泉村下游水多的優勢,將文章做到了日漸清澈的河水上,除了開發出水上休閒、垂釣等項目外,還飼養起了對水質要求極高的虹鱒魚,養魚場規模擴展到了20余畝,每年能為村裏帶來數十萬元的利潤。

去年5月,北泉村推出了以山水景觀為舞臺的實景演出《山水北泉》,村民和縣城劇團的近200名演員參與其中,為遊客展示當地民俗藝術,成為村裏的一張文化名片。

今年春天,上下北泉村合辦的山水北泉旅遊度假公司投入了500萬元,在村內一片樹林裏建起了40間集裝箱客房。“一晚上200多元的價格,供不應求,週六住的客房週四就訂完了。”藺新春説,來自北京、河北等地的客人特別青睞這裡的生態環境,集裝箱客房今年已為村裏帶來70多萬元收入。

受北泉村“山水”故事的啟發,紅石塄鄉13個行政村全部走上了生態之路。“現在遠遠滿足不了客人的需求,來個百八十人的旅遊團,北泉村都住不下,不敢接活。”北泉村所在的紅石塄鄉鄉長燕文興説,縣裏計劃在生態好的地方擴建集裝箱酒店。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