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堅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

2017-12-20 07:26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8年經濟工作。此次會議提出,精準脫貧要瞄準特殊貧困人口精準幫扶,進一步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把扶貧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激發貧困人口內生脫貧動力,鞏固扶貧成果,提高脫貧質量。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抓住“精準”這個牛鼻子,把“精準”要求貫穿扶貧脫貧全過程,才能真正拔掉“窮根”。

攻克深度貧困“短板”

貴州石阡縣龍井鄉貓寨村,地處武陵山深處,海拔1200米。這個曾是“貧中之貧”的村寨,如今處處散發著生機和活力。

“我做夢也沒想到,荒山也能入股,在村裏就能當工人!”貓寨村村民羅其和説,以前全靠天吃飯,5年前,村裏發展油茶産業開啟“絕地反擊”。如今,貓寨100%的村民擁有“股東”和“工人”雙重身份,全村人均年收入從1769元增加到8963元。

貓寨巨變,是貴州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一個生動樣本。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每年都減少超過1300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

目前我國的深度貧困地區有西藏、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和四川涼山州、雲南怒江州、甘肅臨夏州等“三區三州”,這些地區致貧原因複雜,貧困程度很深。在未來幾年時間裏,完成這些地區的脫貧任務十分艱巨。

“深度貧困是當前脫貧攻堅短板中的短板,將採取超常規舉措攻克深度貧困。”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表示,新增脫貧攻堅資金將主要用於深度貧困地區,新增脫貧攻堅項目主要佈局于深度貧困地區,新增脫貧攻堅舉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貧困地區。

劉永富表示,針對這些“貧中之貧”,國務院扶貧辦將主要解決因病致貧、因殘致貧、兜底保障、飲水安全、住房安全等問題,並加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等力度。

創新産業扶貧模式

發展産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創新模式是産業脫貧的關鍵。

在寧夏,一種“扶貧保”模式讓貧困群眾收穫了發展産業的信心。

“去年養了30多只羊,一夜疾病損失4000多塊,一次性獲賠3000多元,給我們保了底。”鹽池縣南梁村貧困戶孫付順就是“扶貧保”的獲益者之一。

針對寧夏的特色羊肉産業,寧夏扶貧辦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當地開辦了扶貧專用基礎母羊保險,建檔立卡困難群眾在參加基礎母羊養殖保險時,可享受每只羊高出普通農戶100元的保額,有效降低災害給困難家庭造成的損失。同時為緩解羊肉價格波動給産業發展帶來的衝擊,探索開辦了羊肉價格保險,保險責任直接延伸到因市場價格波動造成的收入損失,使地區主導的重點扶貧産業得到全面的保障。

“産業精準扶貧要強調融合思維和創新思維,通過機制創新和實踐來提高産業扶貧的效率,探索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精準扶貧之路。”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指出。

通過金融和保險扶貧為産業發展助力,採取土地入股和財政扶貧資金量化入股等方式讓貧困戶獲得産業“分紅”,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發展産業扶貧……在多種扶貧模式創新中,精準扶貧戰略化作我國各地因地制宜的生動探索,引領脫貧攻堅戰翻開新的篇章。

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

當前,貧困人口內生發展動力不足,是脫貧攻堅決勝階段面臨的重大挑戰。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扶貧同扶志相結合的要求,將提升貧困人口脫貧攻堅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華中師範大學中部地區減貧與發展研究院院長陸漢文看來,從貧困成因和貧困人口構成變化來看,開髮式扶貧以往面臨的主要挑戰在於經濟制度和區域性基礎設施、産業發展條件等大環境;現在面臨的主要挑戰則在於人本身,在於人的觀念和思想,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激發內生動力的重要性凸顯出來。

劉永富指出,隨著貧困人口分佈、貧困成因、貧困特徵等情況的變化,黨和政府不斷調整完善扶貧策略和幫扶方式,由過去主要依靠政策帶動、“大水漫灌”式扶貧向因村因戶因人施策、“精準滴灌”式扶貧轉變。同時,高度重視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通過宣傳教育、典型引路等方法,克服“等、靠、要”思想,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教育和引導貧困群眾依靠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

“例如我們的‘扶貧保’就扭轉了當地困難群眾不願脫貧、不敢創富的心態,在編織生産脫貧心理安全網的同時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寧夏鹽池縣扶貧辦互助資金管理中心主任李鳳陽指出,未來我們將重視扶貧保險宣傳,逐步轉變其長期依賴政府救助的傳統思維觀念,大力培養貧困戶的産業發展意識和保險意識。

劉永富指出,扶貧還要堅持“扶智”與“扶志”並行,重視貧困家庭學生的教育問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讓貧困家庭徹底摘掉“窮帽”。(記者 李慧)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于士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