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經濟交出靚麗成績單

2018-01-19 08:32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2017年我國GDP總量突破80萬億元大關,提質增效的階段性特徵更明顯——
中國經濟交出靚麗成績單

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17年國民經濟運行成績單。經初步核算,2017年全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達827122億元,GDP總量在2016年站上70萬億元臺階後,首次突破80萬億元大關;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增速在經過近7年調整後首次實現回升。

2017年,我國國民經濟穩中向好、好于預期,經濟活力、動力和潛力不斷釋放,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實現了平穩健康發展。

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革

“總的來看,4大宏觀指標表現穩中向好,好于預期,國民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説,2017年GDP實際增長6.9%;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超過1300萬,12月末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98%,低於5%;全年CPI上漲1.6%,保持低位;國家外匯儲備12月末近31400億美元。

從結構性變化看,我國已經從過去主要依靠工業拉動轉為工業、服務業共同拉動。2017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1.6%,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8.8%,服務業已經成為經濟的主要拉動力。需求結構也已從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轉為投資和消費共同拉動。

在經濟結構性變化的背後,我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舊動能轉換、經濟增長質量提升等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步。2017年,鋼鐵、煤炭年度去産能任務圓滿完成,商品房庫存水平持續下降,工業企業杠桿率不斷降低,企業成本繼續下降,短板領域投資加快。

在新舊動能轉換方面,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現;新産品需求非常旺盛;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技術産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分享經濟、數字經濟、平臺經濟迅速成長;“放管服”改革使得企業等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得到了調動。

經濟運行的穩中向好也促進民生保障繼續改善。2017年全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3%,“跑贏”人均GDP增速。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3%,高於城鎮居民6.5%的收入增幅。

提質增效特徵更明顯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産總值增長6.5%左右,全年6.9%的經濟增速明顯好于預期。

寧吉喆表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是階段性變化、結構性變化和週期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無論是分析過去的經濟形勢,還是研究2018年的經濟形勢,都要綜合研判。

從階段性變化看,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全國經濟總量已經突破80萬億元。在這樣的總量規模下,中國經濟迫切需要由大轉強;從結構性變化看,過去幾年我國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無論是産業結構、需求結構還是要素結構變化都呈現明顯的特徵;從週期性變化看,世界經濟總體復蘇向好,3大經濟體同時正增長,只要我們抓住機遇、克服挑戰,國內經濟會在與世界經濟的高度融合中繼續穩健發展。同時,國內發展也存在著諸多有利機遇。

“週期性因素應該放在結構性變化、階段性特徵的轉換中去觀察,這樣更有利於我們對2018年經濟形勢作出判斷。”寧吉喆説,當前,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在加快進行,提質增效的階段性變化特徵會越來越明顯。

經濟增長仍以內需拉動為主

從增長動力看,2017年,消費是經濟增長主動力,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8.8%,高於資本形成總額26.7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9.1%,實現由負轉正。

“中國經濟增長仍然以內需拉動為主,仍然要繼續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寧吉喆説,2017年,我國出口實現了兩位數增長,更為可喜的是出口結構進一步改善,機電産品出口比重進一步提升,高技術産業出口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進貿易強國建設。要繼續促進貿易發展,繼續改善貿易結構,與世界各國在互利共贏中發揮優勢,使中國經濟發展更加支撐有力,不僅使中國人民受益,而且與世界各國實現互利共贏。(記者 林火燦)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