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北京:春節廟會年味濃 京味京韻中尋根

2018-02-16 19:1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2月16日電(陳旭)農曆狗年大年初一,京城各類廟會張燈結綵、開門迎客、門庭若市。過大年逛廟會是“老北京”的習俗,還成為各地遊客的“必選項”,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

第三十三屆地壇廟會上,鑼鼓震天、鼓樂鏗鏘,河南盤鼓、花臉社火、河北舞獅、滿族地秧歌……一個個充滿濃郁喜慶味道的節目,讓在場的每位觀眾更是瘋狂打“CALL”。

“第一回看古人祭地表演,老北京風俗文化,年味濃,人熱情,心裏特別高興。”來自湖北孝感的楊麗華女士,帶著80大壽的母親第一次旅遊過春節。母親坐在輪椅上,臉上樂開了花。

摩肩接踵的觀眾中不乏像楊麗華一樣慕名而來的遊客。據地壇公園管理處辦公室主任曹祺介紹,春節逛地壇廟會已成為春節遊的熱門選項,農曆大年初一的觀眾群體中外地遊客佔大部分。今年地壇廟會在傳統廟會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元素,著力打造皇城文化,突出古味京韻。

“傳統文化代表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要讓女兒親眼看看,知道我們文化的根。”33歲的彭雷舉著小女兒觀看祭地表演。在北京讀書、工作18年的彭雷是典型的“新北京人”,父母長輩們“反向春運”來北京一起過年。“各類表演、各地風俗匯聚京城,讓孩子對悠久的傳統文化産生自豪感。”彭雷説。

第十七屆北京民俗文化節上,東嶽廟門前喝臘八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幸福。這股熱情還未退去,風車、風箏、陀螺、空竹等傳統遊藝,又有吹糖人、糖畫、絨鳥、面塑等傳統手工藝,扁擔戲、耍耗子、二鬼摔跤等非遺項目表演,種類眾多的“非遺”技藝和傳統工藝再次點燃老百姓對傳統文化的熱情。

“用我的鼓聲敲出喜慶,讓更多老百姓看到我們的文化。”廟會演出者,遼寧撫順滿族秧歌隊的“鼓老”馬寶辭説,秧歌取自人民生産生活,是滿族文化的活化石。

北京民俗博物館信息中心主任朱羿介紹,春節期間三個展覽全新亮相,供觀眾參觀。踏上草原絲路,領會蒙古明博草原文化;聞香識千年古風;體驗道教廟宇——東嶽廟,齋醮科儀間領會傳統福文化。

“十多年了,我每年來廟會看節目,就跟每天遛彎兒一樣。”76歲的牛德旺穿著孫女買的唐裝,向記者道出京城老百姓的年味兒。“面茶、冰糖葫蘆、糖瓜、臭豆腐……邊吃邊侃,看皮影,吹糖人,逗毛猴,一家人其樂融融。”

據悉,北京市政府採用購買文化服務和“互聯網+文化”的方式,發放30萬張春節廟會門票。涵蓋通州運河文化廟會、地壇廟會、龍潭廟會、大觀園紅樓廟會、石景山遊樂園“洋廟會”、迎冬奧新春體育廟會、平谷春節文化廟會等十大廟會和活動。

在通州運河文化廟會上,處處可見運河歷史文化元素,運河文化帶集中展賣區、京津冀非遺展賣區、聚焦副中心新城展示區、運河文化藝術展示區等七大板塊,全面展示運河文化風情、運河民俗民風。

再現古典名著《紅樓夢》古典景觀的大觀園內,元妃省親、寶黛成親、賈母賀壽等曲目一一上演。正院的大舞臺上,民俗曲藝唱出京韻,小舞臺上木偶劇、雜技演出好不熱鬧。西門附近的非遺及手工藝展示區內,毛猴、皮影帶觀眾尋找歷史記憶。

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廠甸廟會,去“商攤化”,突出“文化味兒”,讓文房四寶、古舊書籍、非遺展示成為廟會的主角。西城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廠甸廟會新址定在東西琉璃廠,以筆墨紙硯、書籍古玩、字畫文具為主題,開設乾隆御書刷福、迎春筆會、春聯贈福壽、木板水印體驗、專家鑒寶、館藏名師大家真跡展、百年廠甸及年畫展等百餘場特色活動。

除了傳統的老北京特色廟會以外,今年北京廟會更突出首都文化的多樣性。第三十五屆龍潭廟會上,冰雪嘉年華3萬平方米的冰雪主題樂園,將冰雪運動、奧運精神、人文情趣與遊戲活動相結合,民俗活動融合冰雪體育,突出“公益性、文化性、精品性、民俗性”。第二屆延慶冰雪文化廟會,設立冰雪文化區、世園文化區和民俗文化區,面積約66萬平方米。

素有“一腳踏三省”美譽的平谷,濱河森林公園內,三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此匯聚。天津楊柳青木板年畫、秸稈扎刻、第什裏風箏、皮影雕刻、平谷民間剪紙……非遺傳承人現場表演,現場製作。

平谷區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馬春江介紹,春節廟會勾勒出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紐帶,把中華兒女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對幸福未來的渴望緊緊相連的紅火場景。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