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安徽:傳統民俗傳承悠長年味 黃梅大戲傳揚皖風徽韻

2018-02-18 17:3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合肥2月18日電 題:安徽:傳統民俗傳承悠長年味 黃梅大戲傳揚皖風徽韻

新華社記者王立武

連日來,喜慶祥和的年味濃濃的沁浸在安徽各地的城市和鄉村。當皖南層巒疊嶂粉墻黛瓦的徽州千年古村裏,人們忙著祠堂祭祖和民俗展演的時候,皖西古城安慶,節慶的歡聲笑語已淹沒在淳樸流暢的黃梅雅韻之中。江淮大地新的一年,就這樣在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中、在氣勢磅薄的龍鼓聲和優雅婉轉的黃梅大戲間開啟。

“父母生來有此身,一身吃盡二親親”“貴賤尊卑自有論,明明令典恪當遵”“有好子孫方是福,無多田地不為貧”……農曆正月初一,皖南祁門縣閃裏鎮的文堂村鑼鼓喧天,全村長幼共聚永錫堂內進行祠堂祭祀活動。國家非遺項目——徽州祠祭傳承人陳小民、陳龍斌帶著14名身著古裝的禮生嚴格按照古老儀式,讀祭文、講古辭、奏古樂、誦家風。而後,全村長幼在年過七旬的陳普滋引領下重溫祖訓:尊敬長上、孝順父母、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

“老祖宗留下的最大的民俗是過年。春節期間,祠堂祭祖、誦讀“文堂鄉約家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讓良好家風家家遞代代傳。”陳普滋説,家風家訓是家國情感的根基,只有讓更多家庭傳承好家風,才能支撐起社會的好風氣。

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要求,文堂村的鄉親們今年還商定修訂“文堂鄉約家法”,增添“熱愛祖國、廉潔奉公、遵紀守法、長講道德、修橋補路,文明出行”等推進鄉村振興的內容,延續“文堂鄉約家法”不斷革新的傳統。

從浙江舟山趕回文堂老家過年的陳小傑,帶著女兒第一個來到祠堂。他説,兒時的記憶裏始終抹不去祠堂裏莊嚴肅穆的場景。“帶孩子過來參加,是希望她能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兒童是文堂的未來,是今後鄉村建設的主力軍。參加祠祭活動、誦讀家訓,可以從小在他們的心裏烙下濃濃的鄉間記憶。”

“徽州是一個年味兒十足的地方。在徽州,過年不僅是生活上的必不可少也是文化上的必不可少。”黃山市委宣傳部副調研員田民和説,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也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好時機。春節期間,軒轅車會、跳竹馬、跳鍾馗、疊羅漢、雉山鳳舞等數十種徽州特有民俗展演和大型民俗踩街活動,將在全市城鄉輪番上演,讓年味歷久不散。

古徽州濃郁的民俗文化換來了別樣的文化年味,長江北岸的黃梅戲之鄉安慶的“過大年、唱大戲”則讓新春佳節增添有滋有味的清新之風。

安慶市委宣傳部文藝科科長王勇告訴記者,從小年夜到正月十五,“過大年、唱大戲”惠民演出、社區(廣場)戲曲演出、城市小劇場日常演出、鄉村迎新春戲曲演出、岳西高腔等地方戲曲新春演出、“我們的節日”村民春晚等六大板塊,專業演出團體和草根明星你方唱罷我登場,安慶城鄉處處瀰漫著黃梅戲戲曲的芬芳,人們在唱戲、看戲、品戲之中體味別致的年味。

在安慶市宜秀區楊橋鎮鮑衝湖村“村晚”舞臺上扮演“董永”的李福打小就是個戲迷,在上海務工的他,年前看到召集人在家鄉微信群裏發起的戲迷“集結號”後立即響應,買好返鄉車票,比往年提前了近一個月,回家排練了3天便在小年夜登臺演出。李福説,“過大年聽大戲那是我們的習俗,一場小小的演出活動,給我們創造了更多跟鄰里鄉親走動、交流的機會,為生活釀造出更多的幸福感,年味自然也就濃了。”

安慶市太湖縣徐橋鎮茗南中心村52歲的嚴金書,全家人2017年7月才喬遷到中心村的農民新村。聽説有送戲下鄉的專業劇團來村裏唱大戲,老嚴正月初一一大早就守在村裏的文化大舞臺旁邊。“以前住在偏遠的山腳下,周圍沒幾戶人家,一年到頭都很冷清。住到新村後,幾十年來第一次在家門口看到這樣正宗的黃梅戲。”嚴金書説,“國家發展得好,文化大禮包送到家門口,老百姓越來越有福氣!”

記者從安徽省委宣傳部文藝處了解到,春節期間安徽省各級文化部門組織全省1000個行政村,每村舉辦1場春節聯歡晚會,由村民自編、自導、自演,表演摺子戲、小品、相聲、快板和鄉村歌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展現農村新變化、新氣象、新成就。此外,全省100余家國有和民營藝術院團,以文藝演出小分隊“輕騎兵”的形式,深入鄉村、社區、企業、學校等基層單位,以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建設美麗鄉村、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為主要內容,演出新創戲曲、小品、舞蹈等節目將超過1000余場。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