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辦就脫貧攻堅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8年3月15日(星期四)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廳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4位全國人大代表(名單附後)圍繞脫貧攻堅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1. 趙會傑(女)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本屆全國人大代表。
2. 向長江
湖南省隆回縣岩口鎮向家村村委會主任,本屆全國人大代表。
3. 李君
四川省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本屆全國人大代表。
4. 曹慶華
雲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聯珠鎮黨委書記,本屆全國人大代表。
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襲艷春主持發佈會。中國網 楊楠 攝
【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 襲艷春】: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中外記者見面會。現在正值兩會期間,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四位全國人大代表,圍繞“脫貧攻堅”這個話題和大家做一下交流。首先請允許我介紹一下這四位代表,他們分別是,內蒙古自治區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趙會傑女士,湖南省向家村村委會主任向長江先生,四川省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李君先生,雲南省聯珠鎮黨委書記曹慶華先生,也是來自四個地方的代表。下面先請他們每個人和大家聊兩句,介紹一下他們的情況和目前開展的工作。趙女士,請您先來。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本屆全國人大代表趙會傑。中國網 楊楠 攝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本屆全國人大代表趙會傑】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好,我叫趙會傑,來自內蒙古,是赤峰市松山區大廟鎮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我們小廟子村位於赤峰市的西部,距離市區90公里,全村有2700口人,808戶,耕地5370畝,人多地少,土地資源有限,耕種模式落後,是制約我們村發展的最大障礙。怎麼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用什麼樣的方式使我們的土地潛能最大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為此,我們兩委班子團結帶領全村的群眾走上了一條以種植胡蘿蔔和中藥材為主的發展之路。通過這幾年的特色種植産業發展,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群眾的生活質量提高了,他們的生活狀態也有了好轉,也通過我們的産業發展歷程,直接帶動了我們脫貧攻堅腳步的快速行進。現在的小廟子村,老百姓的日子可以説紅紅火火,有聲有色。在奮鬥的路上,我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謝謝大家。
【襲艷春】謝謝,下面請向長江先生介紹。
湖南省隆回縣岩口鎮向家村村委會主任,本屆全國人大代表向長江。中國網 楊楠 攝
【湖南省隆回縣岩口鎮向家村村委會主任,本屆全國人大代表向長江】各位媒體記者,大家好,我叫向長江,是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岩口鎮向家村村主任,我2014年從企業回老家擔任村主任,通過兩年的發展,帶領老百姓勤勞發展,通過兩年的産業發展和産業幫扶,在2016年已經整村退出貧困村行列,獲得了湖南省脫貧攻堅的示範村。我們這裡是個高寒山區,山多田少,十年九旱,全村1008人,耕地面積500多畝,農田400多畝,老百姓一直是極度貧困,70%都是土建房。我回去以後,通過兩年的扶貧,整村退出。現在是美麗鄉村建設,水、電、路基礎設施的大力改善,向家村現在交通狀況比較好,老百姓的宜居比較好,全部進行了“五改”,把218戶老百姓的洗手間全部改造完了,同時把村裏的道路全部拓寬到了6米,同時我們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每一個村是八個組、八個村已經全部進行了生態污水處理,所以現在的農村衛生很好,老百姓的居住條件很好,生態也很好,現在我們做鄉情旅遊,納入湖南省扶貧旅遊示範項目,歡迎大家有時間來向家村看一看。
【襲艷春】謝謝,下面請李君先生介紹。
四川省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本屆全國人大代表李君。中國網 楊楠 攝
【四川省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本屆全國人大代表李君】大家好,我是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我們是比較邊遠的村,處於秦巴山深處,我們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地震重災區,也是一個革命老區。應該説以前我們在村裏有很多老年人,到死都沒能走出這個山,有很多年輕的父母外出務工的時候,幾年不回家,他們娃娃回家的時候,不叫爸爸媽媽,叫叔叔阿姨,每年春節過後,很多娃娃在車外面哭,父母在車裏哭的場景,是以前的狀況。這個照片是在地震的時候,我回村裏當支部書記的時候,農村老百姓的房屋非常落後,都是土墻房。這是當時我們的交通,非常落後。十年的發展,帶著我們老百姓擼起袖子加油幹。現在老百姓家家戶戶幾乎都住上了小洋樓,看著很漂亮,像我們城裏的別墅一樣。我們村的路幾乎家家戶戶都通上水泥路,也不用擔心出門買火車票了,現在每家每戶都買上了小轎車,所以農村的變化是非常非常大的。用我們老百姓的一句話來説,用四川話説,這是發自老百姓的內心深處,他們説這輩子沒有想到過能過上現在的生活,死了都值嘍。所以他們非常感謝黨和政府這麼多年對農村的關注,這麼好的政策。謝謝大家。
【襲艷春】李君先生説起自己的村裏,自豪感溢於言表。接下來請曹慶華先生説。
雲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聯珠鎮黨委書記,本屆全國人大代表曹慶華。中國網 楊楠 攝
【雲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聯珠鎮黨委書記,本屆全國人大代表曹慶華】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我是來自雲南省普爾市墨江縣聯珠鎮的一名基層哈尼族代表,墨江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也是一個國家級的貧困縣,全縣99.98%的區域都是山區,是個典型的山區縣。聯珠鎮是墨江15個鄉鎮之一,全鎮有36個村委會,有517個村居民小組,有人口9.2萬人,農業人口是6129人。有貧困村20個,其中深度貧困村有12個,貧困人口8776人。墨江有三張亮麗的名片,一是哈尼之鄉,二是回歸之城,三是雙胞之家。
近幾年來,我們鎮委鎮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扶貧思想為指導,緊緊依靠和團結各族人民群眾,堅持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聚焦“兩不愁三保障”這個要求和緊盯目標任務,全力脫貧攻堅,全鎮經濟社會得到了跨越式的轉型。謝謝大家。
【襲艷春】謝謝曹書記,我們這個發佈廳,相信在座的記者經常來,我們過去請過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在這介紹過中國的扶貧政策,我們前不久還請過貧困縣的縣委書記也來和大家分享過脫貧攻堅的故事。今天我們借兩會的機會,把我們最基層的、最一線的扶貧幹部請來。大家看到,有女性的黨支部書記,有非常年輕的、很精幹的黨支部書記,也有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村委會主任,還有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鎮黨委書記,所以機會很難得,非常希望利用這個機會,好好地和大家聊一聊中國的脫貧攻堅的故事。所以,看看大家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可以和他們進行交流。
按照慣例,提問前還是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請大家提問。
【中央電視臺記者】我想請問各位代表,在你們從事扶貧工作的過程當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和挑戰是什麼?然後有沒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你們又是如何面對的?謝謝。
【李君】這個問題我先來回答。説實話,脫貧攻堅這個事情在基層幹部來講,我們感受是非常深的,特別是貧困戶和非貧困戶之間的矛盾,包括我們過去在當支部書記過程當中就會面對這樣的問題。貧困戶和非貧困戶之間政策有一些差異,在看病、上學等方面,傾斜力度比較大。但是我們怎麼做這個事情,只有給老百姓做工作,引導他們,讓他們知道這個國家的政策,我們是幫助相對比你更困難的人。第二個,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因為我們幹部和老百姓之間有了信任。我是2008年回去在村上幹,幹了十年,一開始老百姓是不相信你的,因為你很年輕,二十多歲黨支部書記,説話也沒有人聽。我們做了很多事之後,老百姓覺得你這個人還是可以的,所以我們説話老百姓還是比較相信,包括我們傳達政策,跟他們講這些東西的時候,他們是比較相信的,所以説實話沒有考慮過放棄,因為脫貧攻堅是我們這一代人,特別是我們基層幹部的一個使命。當了扶貧幹部就肯定要當好,這個事情必須得幹好。所以只有堅持,遇到任何困難,第一給老百姓做工作,第二建立信任基礎。謝謝。
【向長江】我從老家出來40年了,全家都出來了,怎麼又回來了呢?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十八洞村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後,全國工商聯有個“萬企幫萬村”行動,我們作為社會的企業家,還是想回去競選一下村主任,帶領他們幹一幹。因為我這個村是深度貧困村,我回去以後碰到問題了,不是我想象的那麼好,真的,極度貧困,老百姓的思想也落後,他對外面很多事情都不知道,路不通,也沒有自來水。還有最尷尬的是什麼?我到村裏做村主任,我老家的房子已經破舊很多年了,所以到每個村開會,公共洗手間是最大的困擾,幾乎不敢上,跑到山上去,完全不習慣。我二十歲出來了,工作了四十多年,現在回去也不適應。所以還是要扶貧,要帶著責任去,帶著一種很深厚的感情去,怎麼確保把我家鄉的老百姓貧窮面貌改變掉,不論碰到什麼困難,都不能放棄,一定想辦法帶領他們,我相信這些困難一定能解決,我能把一個企業做起來,我就相信能把一個村帶起來。我們通過三、四十年把企業發展起來,現在老家這麼多田、山、土,有這麼多資源,脫貧是一定沒有問題的,這個信心比較足。再一個,湖南省脫貧攻堅政策比較好,出了很多惠及老百姓的政策,我們縣里正在倡導,大家支持社會扶貧,到村裏去,幫助自己村裏改變面貌,所以碰到困難還是能堅持下來。
【趙會傑】其實無論在引導老百姓致富還是脫貧攻堅的路上,我們基層做了大量的工作。説實在的,遇到的挑戰和困難三天三夜都説不完,有很多,但是不能放棄。我們村是非貧困村,條件相對來説好一些,貧困人口相對來説比一般的貧困村要少。總書記説,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扶貧的路上更是一個都不能掉隊。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怎麼辦?坐在家裏想是想不出法子的,只有去他家裏,一遍一遍和他溝通,因戶施策,面對面和他探討溝通,怎麼讓他擺脫貧困。基本上都是這麼一種狀態,我們這邊脫貧,那邊又返貧,是這樣的狀況,雖然是個例,但是也存在,這是最大的挑戰,用老百姓的話説,按下葫蘆起了瓢。我們的做法,就是根據我們的實際,如果他有能力,我們可以給他申請政策性的扶助,搞種植和養殖。借助特色種植的基礎,再讓他小魚綁在大船上去進一步發展。對於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你再好的政策,他做不來,也有這種的,那麼我們就把他們的土地入股,放在合作社裏進行分紅,來提高他的收入。
【曹慶華】我也談談幾點自己工作當中遇到的一些挑戰和困難。我完全同意三位書記碰到的,其實我也碰到這些困難和問題,但是在我鎮裏,我碰到的最大的困難和問題就是咱們貧困戶怎麼脫貧,脫貧了怎麼致富,這是我面臨的最大的困難和問題。我們全鎮是哈尼族人口占數比較多的鄉鎮,同時全鎮99.98%都是山區,是典型的農業大鎮。要如何讓老百姓和貧困戶有增收、脫貧,並且能持續增收到致富,這是最難的,也是最頭疼的。因為全鎮産業基礎薄弱。對這個問題,黨委班子也罷,我也罷,從未言棄,反而把這個挑戰和困難作為我們工作的責任擔當來做。我們黨委班子帶著全鎮的幹部職工,利用半年的時間,深入到村鎮,聽民意,實地調研,用“5+2”、“白+黑”的精神,結合本鎮父老鄉親的意願和地方99.98%山區的資源,規劃了我們的産業發展思路。主要是從這幾個方面推進我們的産業:一是圍繞省裏面的打好綠色食品牌和市裏的綠色普洱建設這個中心,我們依託一山有四季這樣一個立體氣候資源,念好“山”字經,做好“山”文章,培育發展一批以産業、咖啡、蠶桑、紫米為主的綠色生態山地産業。二是我們按照總書記講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充分利用了60.2%的森林覆蓋率這樣一個資源,念好“山”字經,唱好“林”經戲,培育了發展一批林下中藥材基地和林下畜禽養殖基地。三是立足於上海和東西部協作的服務平臺,培育輸出了一批勞務。四是充分利用了墨江縣的山楂、哈尼之鄉、回歸之城和雙胞之家這三張名片,打造了一批旅遊鄉村特色的少數民族村寨。五是立足於現行的國家政策,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培育養殖大戶、專業大戶和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推進産業,促進農民增收。到2017年底,從2014年6845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了去年的9272元,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14.33%下降到了去年的7.83%。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