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少跑腿”背後的改革邏輯

2018-04-10 07:14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最多跑一次”這個詞最近很火,從在浙江開始的實踐,到今年兩會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再到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的“只跑一次”,“最多跑一次”的實踐,乃至有的地方在某些事項上提出了“零跑腿”,隨著路跑得越來越少,民眾辦事越來越方便,社會反響越來越好,這背後所折射出來的,是“放管服”改革的不斷提速。

曾經,一些地方“曬”審批公章“長征圖”的報道引發各界關注,而今,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諸如武漢開出便民辦稅事項清單160項“最多跑一次”、蘭州市公佈第二批群眾和企業到政府“最多跑一次”辦事事項……這樣的新聞,比比皆是,改變的背後,是各地各部門根據實際,將“放管服”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的行動力,各項改革舉措全面落地、多點突破,市場主體活力持續釋放,民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最多跑一次”,從表面來看,是機關作風變了,其背後則蘊含著以民為本和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思路。這項改革需要“以辦事便利為導向”,要把改革方案落實到如何增強企業和群眾辦事的便利化程度上,以此來實實在在地提升獲得感。因此,不論是簡化辦事程序,還是公開辦事項目,讓流程透明化,以及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其出發點,都在於用政府權力的減法來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通過提供高效率、高標準、高品質的政務服務,來有效解決民眾辦事難題,通過增強政府的服務意識和部門協同性,使民眾“一來就會”,“一次就成”,真正讓跑多次成為例外,跑一次成為常態。

“最多跑一次”的實踐,不僅僅是態度問題,同樣也是技術問題,需要有創新舉措的支撐。要想讓群眾少跑路,就必須讓信息多跑路;要想讓辦事者“最多跑一次”,就必須讓信息暢通無阻。從多地“最多跑一次”的政府辦事流程改革來看,有許多是“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深化運用,以強有力的信息化手段作為保障支撐,打通原本條線分割的信息系統,實現數據共享互認,提升信息化的整體水平,為“最多跑一次”改革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辦事流程也需要創新,要打破部門的邊界,對審批事項和流程進行整合,實行統一受理、統一評估、統一評審、統一審批,只有“只進一扇門”,才能“最多跑一次”。

改革一盤棋。“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推進,有助於撬動經濟體制、公共服務體制、權力運行機制等各領域的改革創新,更好地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打造良好的創業創新營商環境。同時,“最多跑一次”改革又是一個量大面廣的系統工程,也是一次“刀尖向內”的自我革命,要想推進改革向縱深發展,就要不斷聚焦熱點、打通堵點、突破難點。

未來,“最多跑一次”改革如何從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延伸到政府治理的數字化轉型,如何通過數據革命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如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來規範部門的信息共享,進而推動政府部門行政流程的規範化、程序化、公開化以及履職辦事時限的剛性化,都需要做出進一步的探索。(葉曉楠 製圖:潘旭濤)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