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浙江職稱制度改革解析

2018-04-10 09:37 來源: 浙江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浙江的職稱制度將會有重大改革!4月9日,浙江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最新進展。

截至2017年底,我省專業技術人員總量已達530多萬人,職稱制度這個“指揮棒”是否科學,直接關係著人才隊伍發展方向。

職稱改革,浙江改什麼?

打破天花板

職稱系列將全部有正高

“教授級高工”,是我們十分熟悉的一個名詞,很多人甚至把這一稱謂視同教授的正高級職稱。

實際上,“教授級高工”只是享受教授或研究員同等待遇的高級工程師。長期以來,工程、經濟、會計、統計等11個職稱系列並未設置正高級職稱。通過推進職稱改革,我省原來未設置正高的職稱系列將全部設置到正高級。

省人力社保廳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處長程爽告訴記者,這一改革舉措正是通過打破專業技術人才的“天花板”,拓展成長空間使其更有“奔頭”,以最大限度地釋放和激發專業技術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

據了解,從今年開始,有關省行業主管部門將開始制定本系列正高級的具體評價標準和辦法,造就一批全省“行業大家”。工程系列的正高級職稱名稱為“正高級工程師”,隨著改革的進一步實施,我省還將有望出現正高級經濟師、正高級會計師,乃至正高級船長和正高級領航員。

如果説層級設置是推動職稱制度的“縱向改革”,那麼專業設置就是進一步推動“橫向改革”。

過去,由於職稱評審中專業設置普遍較為寬泛,甚至出現了“搞鍋爐的”與“搞機床的”一起評價的現象。為了突出人才評價的精準性,我省去年以來在工程領域實施的職稱制度改革就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類評價改革的試點。

“原有的職稱制度實施30多年了,29個系列設置一直沒有變化,已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據省人力社保廳副廳長宋雲峰介紹,我省的職稱制度改革將優化職稱專業設置,充分考慮浙江市場經濟發達、民營企業活躍、塊狀産業鮮明及人才結構分佈等特點,結合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經濟特點細化設置職稱專業類別。

例如,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海洋經濟等新興産業在我省的發展,將會集聚大量人才和企業,職稱專業設置也必須緊跟需求提供人才評價服務。而對設置不規範、專業性不強、納入淘汰範圍的落後産業的職稱專業,則相應地需要進行精簡。

完善評價機制

“幹什麼”就“評什麼”

外語、計算機還要不要考?論文還要不要寫?這或許是很多專業技術人才對職稱制度改革關切度最高的疑問。

“‘要不要’的問題,實際上應該從‘需要不需要’中找到答案。”程爽告訴記者,以外語和計算機為例,二者固然是專業技術人員重要的能力素質,但是評職稱顯然不能對所有系列、所有職業、所有人員都不加區別地提出統一的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

“職稱制度改革後對職稱外語、計算機不作統一要求,並不是一概不作要求。”程爽特別指出,引導專業技術人才掌握與自身工作有關、有用的專業英語和計算機技術,這才是外語、計算機在職稱評審中應該發揮的作用。

論文、科研成果的條件也將在評審中更加合理地設置,不再作為限制性條件,探索以專利成果、教案、病例等成果形式替代論文的要求,不搞“一刀切”。

據介紹,為進一步完善評價標準,我省在職稱制度改革中將著重優化評價標準的指標設計,對不同職業屬性和崗位特點的專業技術人才,制定更具針對性、操作性的評價標準。

因此,過去評價中一些“定性”的標准將逐步改革為體現實際工作能力業績的量化考核指標,特別是提高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技術推廣等標誌性業績的分值權重,真正實現“幹什麼”就“評什麼”。其目的,就是鼓勵“教師上講臺,醫生到臨床,工程師到實驗室、廠房工地,農業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在基層一線建功立業,讓幹得好的人能評得上。

受益於工程領域職稱制度的改革創新,海天塑機集團有限公司技術專家葉盛由於其傑出的個人業績,在去年成為我省首位不經過評審面試直接晉陞的高級工程師。他告訴記者,職稱制度不斷完善評價標準和評價手段,突破了“條條框框”,讓專業技術人才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感與獲得感。

健全評審模式

給人才“一鳴驚人”的機會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歷年來的入選者中,幾乎找不到阿裏巴巴等互聯網企業的人才。這是人才評價與市場需求呈現“兩張皮”的現實折射。

隨著職稱評審權的進一步下放,讓職稱評審更加貼近企業用人需求與行業發展需要,已是大勢所趨。在我省特種設備、信息技術、機電工程等專業領域,由大企業和行業協會或其他社會組織為主體承接職稱評審,已經喝到了改革的“頭口水”。

宋雲峰説,正因此,我省將繼續推行工程領域社會化評價改革試點工作,由行業協會學會等社會組織牽頭,行業龍頭企業參與,組織開展業內職稱評審工作,條件標準成熟一個,授權一個,實現直接評審工作中“政府退,市場進”。高校、醫院、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也將逐步推進開展自主職稱評審。

“原有制度中,一些學歷不高、沒去評過職稱但實際能力強的人才,缺少足夠的成長通道。”據程爽介紹,評審“綠色通道”是我省職稱制度改革的又一重要內容。通過打破學歷、資歷限制,我省將對取得重大“標誌性業績成果”的人才,可直接申報評審高級職稱,給人才“一鳴驚人”的機會。

此外,在我省就業的港澳臺專業技術人才和持有外國人永久居留證或海外高層次人才居住證的外籍人員,今後都可以參加職稱評審。技能人才與工程人才將打通成長“立交橋”,規定符合條件的高技能人才可參加工程系列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

對引進的高層次、緊缺急需等人才,可採取一事一議的方式進行評定。過去高評委一個年度進行一次的評審工作也將有所改革,我省將逐步在各高評委中成立常設評審組織,對引進的高層次、緊缺急需等人才採取隨到隨評。

“職稱制度改革是提高人才工作科學化水平的具體實踐,也是具體落實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的突破口。”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范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職業領域不斷拓寬,推進分類評價、社會化評價等改革舉措都很好地破解了人才評價中的重要課題。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