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海南:做好南繁文章打造中國“種業矽谷”

2018-04-27 12:1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海口4月27日電 題:海南:做好南繁文章打造中國“種業矽谷”

新華社記者羅江

4月的海南稻浪翻騰。每年9月到次年5月,全國有700多家科研機構、6000多名科研人員在海南從事南繁育種。打造“中國飯碗”南繁科研功不可沒。

始於上世紀50年代的南繁育種已成為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和新品種選育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數據顯示,最近十年,主要農作物中,由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品種有1345個出自南繁,佔總數的86%;由省級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品種,南繁的佔91%。

“育成一個穩定的新品種至少要經過8代選育。按北方一年一季的種植週期,加上制種、評估等環節往往需要10年時間。”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主任華澤田指出,在海南南繁育種一年可種植兩到三季,農作物育種週期大大縮短,培育一個新品種只需5年左右。

在三亞南繁基地,華澤田在田埂上指揮團隊收割水稻。上世紀80年代到海南開展南繁工作的他,見證了海南南繁的30年巨變:從田邊的草棚房到舒適的樓房、從與農民搶灌溉水源到建起設施完善的基地,“南繁南繁,又難又煩”的苦澀成為歷史。

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常務副局長林景山介紹,根據《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海南已劃定南繁保護區面積26.8萬畝、核心區面積5.3萬畝,並作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用途管制。核心區新基地及其配套建設用地流轉、南繁水利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生物育種專區建設、南繁公共實驗服務平臺建設等項目正有序推進。

南繁育種為“中國飯碗”築牢底座,也推動著全球水稻的發展。4月17日,第二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開幕,吸引了來自中國、美國、日本、意大利、印度、印尼等12個國家的600余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同臺“論稻”,共商水稻育種研發,共促國際水稻合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論壇上表示,當前世界水稻每公頃均産僅3.9噸,中國雜交水稻每公頃均産達7.5噸。近年來,中國水稻育種技術不斷創新,産量不斷取得新突破。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海南作為我國重要的農作物繁育制種基地,向世界源源不斷地輸送優良品種。期待海南高標準建設南繁基地,打造服務全國、影響世界的“南繁矽谷”。

“中國種業走向世界,海南南繁是‘出海口’。”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柯用春介紹,我國水稻種子主要出口市場是東南亞及非洲等熱帶地區國家,海南的水稻生産條件與上述國家相近,對出口品種的生態適應性篩選鑒定一般也在海南進行。三亞每年吸引了數十批次、上百人的國外專家和學員前來考察學習農業技術、南繁品種。

目前,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正在打造國家南繁科研公共開放實驗平臺、國家南繁試驗區生物安全平臺、國家南繁資源信息及商務平臺、熱帶特色現代農業科技支撐平臺,南繁平臺不僅用於品種繁育與科研,還將成為技術、信息、資源交流和成果轉化的平臺,成為中國種業通過“一帶一路”走出去的中轉站。

儘管南繁事業成效顯著,但目前仍存在“大南繁小服務”“大規模小監管”“大貢獻小帶動”等問題。對此,海南今年提出將做好産業化、市場化、專業化、集約化、國際化等“五化”文章,打造南繁産業鏈、扶持社會化服務主體、培育和引進南繁專業科研主體、推進南繁資源集約高效利用、開展南繁科技國際合作與種業國際貿易。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