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生態+文化”:鋪實青海民和鄉村旅遊“致富路”

2018-05-07 11:1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西寧5月7日電(記者魏玉坤、陳與唐得)5月初,在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溝鄉南垣村的牡丹休閒園裏,一株株含著花苞的油用牡丹迫不及待地等著綻放。

“得益於當地的獨特氣候,這裡盛産油用牡丹。油用牡丹不僅具有觀賞價值,還能用籽榨油。”西溝鄉黨委書記馬學貴説,“兩年前,我們和公司合作建設牡丹休閒園,發展鄉村旅遊業,努力搭上鄉村旅遊的‘快車’。”

南垣村是個貧困村,村裏建檔立卡貧困戶43戶150人。截至目前,牡丹休閒園項目已流轉土地1150畝,帶動村裏105名貧困人口實現就業。

“在這兒就是種苗、鋤草,不累,去年掙了2萬多元。”白付學是村裏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牡丹休閒園工作了兩年多,“今年估計能掙到3萬元,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蓬勃發展的鄉村旅遊不僅要鼓起農民的錢袋子,還要能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助推生態農業發展。在牡丹休閒園項目負責人何志棟眼裏,生態旅遊是鄉村旅遊的“底子”,“必須要打好”。

園藝專業畢業的何志棟深知鄉村生態的脆弱和珍貴,在牡丹休閒園項目論證和建設過程中,反復強調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在與記者交談時,他不時躬身翻看土壤,觀察土質和油用牡丹長勢。走到一處油用牡丹園時,他略顯神秘地指著油用牡丹旁的豌豆苗,向記者道出了其中的“生態學問”。

原來,豌豆含有根瘤菌,具有固氮養地作用,能提高土壤肥力。“所有的油用牡丹旁都並排種上了豌豆,不施化肥,成熟的豌豆還可供遊客採摘。”何志棟笑著説,“拳頭大小的豌豆,既改善了土壤,也能豐富遊客旅遊體驗,成就了大效益。”

今年西溝鄉政府把牡丹休閒園作為重點鄉村旅遊示範項目,計劃帶動上千人就業。馬學貴對記者説:“目前的工作難點是如何吸引村裏年輕人到家門口就業。”

“一方面要發展綜合旅遊産業,提供更多適合年輕人的崗位,另一方面也想用文化留住年輕人。”馬學貴説到這兒,有些振奮,“今年鄉里正著手在鄰村復興村啟動文化旅遊項目,想把‘刀山會’這塊本地文化‘招牌’打響。”

馬學貴口中的“刀山會”是當地一項富有濃厚文化色彩的活動項目,出於有著“中國古老戲劇的活化石”的大型古代戲劇《目蓮寶卷》。《目蓮寶卷》的手抄本現收藏于麻地溝村。

為了復活這塊文化“活化石”,今年西溝鄉政府計劃從海南、雲南等地“要人”,請這些地方會“刀山會”的藝人到村裏,輔導當地村民重拾民間文化,豐富鄉村旅遊內涵。

“文化也是鄉村旅遊的‘底子’,文化‘底子’打不好,鄉村旅遊也只是‘半條腿走路’。”馬學貴説。

近年來,有著44萬人口的民和縣鄉村旅遊業取得較快發展。去年全縣鄉村旅遊接待點共接待遊客91.6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7137.28萬元,佔全縣接待人數和旅遊收入的半壁江山。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