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越是創新 越需匠心

2018-05-14 07:27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創新決定我們能飛多高,品質決定我們能走多遠。當創新與匠心完美融合,中國經濟才能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

8歲多的小米公司要在香港上市了,而且有望成為港交所“同股不同權”改革後首家上市的高科技企業。

即便不談論上市的財富效應,在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足3年的背景下,以硬體起家的小米能脫穎而出,也頗耐人尋味。

有兩個故事被反復提及:一是創始人雷軍是小米手機最忠實的“挑刺者”,天天使用,時刻找毛病;二是小米有個近乎“過分”的可靠性測試,例如手機側按鍵要測試50萬次,相當於每天按100次手機也可以用13年。

現在看來,小米對於匠心的堅守,恐怕是其從嬰兒期成功邁入成長期的關鍵一招。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特別是當“唯快不破”“大者恒大”等口號成為一些創業者至理名言的時候,再次強調匠心,弘揚工匠精神,尤顯重要。

實現質量變革,既需“向上補短板”,也需“向下深紮根”。為什麼有的消費者去海外搶馬桶蓋、囤護膚品?不是沒有同類的“中國製造”,而是“中國製造”的品質還不夠高、品牌還不夠響。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了,當“質量好不好”“功能全不全”代替“東西有沒有”“價格低不低”成為市場交易中更為重要的砝碼,企業唯有從“重視數量”轉向“提升質量”,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才能活下去、活得好。特別是在國內市場增長迅速且海外品牌虎視眈眈的消費品工業領域,除了補齊“不能造”的技術短板,更要攻克“做不精”的質量難關,化解“叫不響”的品牌困境。這場傳統工業通往精益製造的涅槃之旅,拼的就是企業精益求精的耐性,講究的就是一顆匠心。

實現效率提擋,“創新路”不能簡單等同於“闖新路”,“堅守老路”也有別樣風景。市場競爭,歸根結底是效率高低的競爭。企業提升效率唯有創新,但創新不是哪是風口就往哪扎堆跟風。實際上,“中國製造”與發達經濟體製造業的最大差距,已經從産業應用轉移到基礎研發,特別需要在基礎原材料、基礎零部件與基礎工藝的突破性與穩定性上下功夫,需要更多心無旁騖的“一根筋”,而不是心猿意馬的“一窩蜂”。“一根筋”雖苦,但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中國華為能在大數據傳輸上領先世界,就是因為28年來堅持不懈地向這個城墻口“衝鋒”“轟炸”,即便“轟炸”的代價是如今每年200億美元的投入;德國“雙立人”已287歲,近3個世紀專注于完善鋼材鑄造工藝,是其在高端市場屹立不倒的法寶。換言之,對企業而言,不妨少些淺嘗輒止的任性,多些“掘地三尺”的韌性,獨具匠心往往是獨領風騷的基石。

實現動力轉換,靠“資本”,更靠“知本”特別是“大國工匠”的創新力。在勞動力數量和成本優勢逐步減弱後,中國人口紅利亟須轉換為人才紅利。“世界工廠”由大到強,不僅需要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更要倚仗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勞動者大軍。當我們細數大國重器的輝煌,“蛟龍號”與大海深擁,離不開能把載人潛水器組裝精密度做到“髮絲級”的鉗工顧秋亮;“天眼”與星空對話,離不開起重工周永和精準吊裝拼接4450塊反射面板;“復興號”馳騁祖國大地,離不開千千萬萬中國高鐵工人將精度精確到0.01毫米的工匠精神……正是這些幾十載如一日、不斷闖關奪隘的“大國工匠”,讓製造強國的逐夢事業豪氣十足。

越創新,越需有匠心,這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歷史的使命。借用雷軍的一句話:“我們要用望遠鏡看創新,用顯微鏡看品質。因為創新決定我們能飛得有多高,而品質決定我們能夠走多遠。”當創新與匠心完美融合,中國經濟才能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願中國的創新發展在匠心的守護下,碩果纍纍,燦若繁星!(陸婭楠)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