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橫跨三大洋 追逐“深藍夢”——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回顧

2018-05-19 07:3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青島5月18日電 題:橫跨三大洋 追逐“深藍夢”──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回顧

新華社記者張旭東

263個晝夜戰風鬥浪,3.86萬海裏逐夢深藍……

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船圓滿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任務,18日返回青島母港。183名科考隊員在六個航段跨越三大洋,登上南極,布放“白龍”浮標,抓取中國單體最大塊狀硫化物,發現富稀土沉積區,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書寫了諸多中國海洋科考新紀錄。

印度洋:布放“白龍”浮標觀測深海

時間的指針撥回2017年9月8日。

“向陽紅01”船出海10天后,抵達環球航次首個作業點,在東南印度洋布放7000米級深海氣候觀測系統──“白龍”浮標。

當時,印度洋季風盛行,風大、波浪高、洋流強,現場風力達6級,波高近3米,屬於可布放條件的極限情況。科考隊員用時7個多小時,成功將“白龍”浮標布放至印度洋指定站點。

第一航段首席科學家黃牧介紹,“白龍”浮標不僅可以觀測海表氣溫、氣壓、風速風向、相對濕度、雨量、長波和短波輻射等大氣要素,還可以利用感應耦合傳輸技術實時採集海洋表層至深層海水溫度、鹽度、海流、溶解氧等重要海洋參數。

據了解,白龍浮標所採集的現場數據可通過銥星實時傳輸回陸地岸站,系統實時處理,並向全球共享,為改進全球天氣和氣候預報發揮作用。

第一航段,科考隊員還在中印度洋海盆區開展了深海稀土加密調查,在我國前期發現的稀土超常富集區內,進一步圈劃出稀土超常富集核心區域,較精密估算了中印度洋海盆遠景區稀土的資源潛力,使我國成為對印度洋深海稀土調查研究程度最高的國家。

南大西洋:收穫單體最大塊狀硫化物

2017年12月1日清晨,記者隨“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採訪。突然,沉寂的後甲板沸騰了!

原來,科考隊員利用電視抓鬥抓到了一巨型塊狀硫化物,但到底有多大?大家都很期待!2000米、1000米、500米……電視抓鬥從海中躍起,帶起巨大水流……

抓鬥打開,甲板上出現了一表面呈紅褐色的巨大塊狀硫化物。經測量,該硫化物樣品單體重約3噸。“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海洋科考採集到的單體最大塊狀硫化物。”第二、三航段首席科學家李傳順告訴記者。

第二、三航段都是在南大西洋進行熱液硫化物調查,科考隊員在兩個多月完成多波束測線35條、3357公里,完成海底攝像綜合拖曳調查測線46條、300公里,獲取高清海底照片6萬餘張,完成電視抓鬥地質取樣作業62站,完成深海岩芯鑽機取樣3站,累計獲取深海地質樣品超過20噸……

南極:發現“冷熱”並存奇特現象

“向陽紅01”船于2017年12月30日開始執行環球航次第四航段暨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歷時46天,這也是“向陽紅01”船自交付以來首次挑戰南極冰區。

在南極一海域,科考隊員完成了15個站位的箱式取樣和8個站位的柱狀取樣,採集到熱液活動和冷泉活動産物。

“這兩種樣品相距僅200米左右,且處在同一地質構造,説明這裡有熱液和冷泉共生的系統。”環球航次總領隊、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長李鐵剛説,“過去認為冷泉形成有生物和熱成因等多種成因類型,這次的調查成果為海底冷泉的熱成因提供了直接證據。”

熱液和冷泉是近年來國際海洋科研熱點,因為熱液區和冷泉區不僅有非常特殊的化能生態系統,顛覆了人們“萬物生長靠太陽”的認知,而且熱液區和冷泉區有豐富資源,熱液堆積而成的“黑煙囪”有金、銀、銅、鋅、鉛等金屬,冷泉的産物之一就是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但此前人類還未發現熱液與冷泉並存的現象。

南極航段中,科考隊員首次在南極發現微塑料,將我國南極科考由傳統的西經45度向東擴展到了西經37度海域,並成功在南極鮑威爾海布放了2套深水潛標,開創了我國利用潛標對南極大西洋扇區海洋環境實施長期觀測的歷史。

東南太平洋:首次發現大面積富稀土沉積

重力柱採集柱狀沉積物、箱式取樣器採集海底表層泥……第五、六航段,“向陽紅01”船在太平洋一路走走停停,一站接一站地進行海洋地質調查,採集深海沉積物。

通過綜合分析各種資料數據,科考隊員在東南太平洋初步劃分出面積約150萬平方公里的富稀土沉積區。“這是國際上首次在這個海域發現大範圍富稀土沉積,也使我國成為目前對東南太平洋深海稀土調查研究程度最高的國家。”環球航次第五航段首席科學家石學法説。

第五、六航段,科考隊員還首次應用視頻浮游生物記錄儀(VPR)高清全息攝影攝像技術,採集了海區浮游生物信息;成功進行了國産水下滑翔機的布放和回收作業,這是我國首次在大洋中利用國産水下滑翔機開展湍流調查。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