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向陽紅01”船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凱旋

2018-05-20 11:10 來源: 自然資源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是為貫徹落實海洋強國戰略,在“十三五”期間組織的第一個融合資源、環境、氣候等多學科交叉的環球綜合考察航次,在我國尚屬首次,這也是“向陽紅01”船交付使用以來首次執行的跨洋區、至極區的綜合遠洋考察航次。

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航次由大洋46航次(第一、二、三、五、六航段)和南極34航次(第四航段)兩個部分組成,參航單位25個,參航船隊員183人。向陽紅01船于2017年8月28日從青島出發,跨越印度洋、南大西洋、整個太平洋,歷時263天,行程3.86萬海裏(7.1萬餘公里),航次圓滿完成了大洋、極地多項科考任務,實現了資源、環境、氣候三位一體的高度融合,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是加快海洋強國建設的一次重大實踐,開啟了我國深遠海科考的歷史新篇章。

各航段科考成果亮點紛呈

一是印度洋稀土資源、環境考察雙豐收。

我國是目前國際上唯一在印度洋發現大面積富稀土沉積的國家。本航次第一航段,在惡劣的海況下對中印度洋海盆區開展了深海稀土加密調查,在我國前期發現的稀土超常富集區內,進一步圈劃出稀土超常富集核心區域,較精密估算了中印度洋海盆遠景區稀土的資源潛力,深化了對中印度洋海盆遠景區稀土分佈範圍及成礦規律的認識,使我國成為目前對印度洋深海稀土調查研究程度最高的國家。

在調查區和走航途中開展了水文氣象、地球物理、生物生態、微塑料等多學科綜合調查,布放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白龍浮標”,收集了寶貴的樣品和資料,為評估印度洋的海洋環境、生物生態和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數據。

二是南大西洋熱液硫化物考察獲得重大突破。

迄今為止,南大西洋中脊絕大多數的熱液區和熱液異常點都是我國發現和命名的。第二、三航段在南大西洋700公里長的洋中脊海域開展了熱液硫化物精細調查,並取得重大進展。在調查區發現多處礦化異常,獲取了大量熱液硫化物樣品,包括大型熱液煙囪體及重達3噸的塊狀硫化物,使我國成為目前對南大西洋中脊熱液硫化物調查研究程度最高的國家。在南大西洋開普海盆發現了多金屬結核,取樣和攝像拖體資料顯示開普海盆具有一定的多金屬結核資源潛力。

在南大西洋中脊系統地開展了水文氣象、海水化學、生物生態等立體化、多學科的綜合環境調查。開展了橫跨南大西洋的水文調查,獲取了橫跨大西洋的水文結構斷面數據資料;開展了南大西洋微塑料調查,並檢測出海洋微塑料的存在;在南大西洋方舟海山上發現大面積、高豐度的海綿、珊瑚等海底生物,在洵美低海丘上發現熱液魚、盲蝦、蟹、海葵等大量熱液生物,揭示了南大西洋深海生物空間分佈規律與基本特徵。

三是開創了南極科考新紀錄。

在南極海域,“向陽紅01”船與“雪龍”船聯合執行中國第34 次南極科學考察。首次將大洋與極地科考整合在一起,對我國南極科考相對薄弱的大西洋扇區進行了大範圍“體檢”,開創了多項“首次”:一、將我國南極科考由傳統的西經45度向東擴展到了西經37度海域。二、在穿越德雷克海峽期間,在海峽中部順利完成了2個站位的綜合海洋環境要素觀測。三、成功在南極鮑威爾海布放了2套深水潛標,開創了我國利用潛標對南極大西洋扇區海洋環境實施長期觀測的歷史。四、首次對南極大西洋扇區海底進行了大範圍全覆蓋的海底地形測量。五、首次在南極大西洋扇區開展了480道海洋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測。六、首次在南極海域對海底熱液和冷泉活動等特殊地質構造單元開展海底原位熱流測量。七、首次使用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海底沉積聲學原位探測系統,獲得3個不同底質環境站位的海底沉積物聲學特性參數。八、首次實現在南極大西洋扇區重、磁、震多參數聯合反演。九、首次發現了調查區天然氣水合物形成與海底熱液活動密切相關的直接地質與地球物理證據。

十、開展了冰緣和島緣生態特徵的系統剖面式調查,獲得了不同深度底棲生物連同其生存環境的剖面式景觀。十一、對南極大西洋扇區的鯨類等海洋大型哺乳類生物進行系統觀測,發現了座頭鯨等鯨類的密集分佈區,極具保護和研究價值。十二、首次在南極大西洋扇區發現海洋微塑料的存在。

四是東南太平洋首次發現大面積富稀土沉積。

第五、六航段在東南太平洋深海盆地初步選劃出了面積約150萬平方公里的富稀土沉積區,這是國際上首次在東南太平洋海域發現大範圍富稀土沉積,刷新了我國和國際上深海稀土資源的調查研究的新記錄,使我國成為目前對東南太平洋深海稀土調查研究程度最高的國家。在東南太平洋海盆還採集到了高豐度的深海多金屬結核樣品。

在水文氣象方面,獲取了從萬米高空至海底邊界層的全要素水文氣象資料,開展了精細化的涌浪致混合科學實驗,針對國際難點湍流問題,取得了湍流生成的核心資料。在東南太平洋多個站位發現了疑似微塑料的纖維、顆粒和碎片。在海洋化學和生物生態方面,系統獲得了調查區和走航區的生物生態資料,填補了我國在東南太平洋區域的資料空白。

在新技術應用方面,在國內首次應用視頻浮游生物記錄儀(VPR)高清全息攝影攝像技術,採集了海區浮游生物信息。成功地進行了國産水下滑翔機(裝配湍流儀)的布放和回收作業,這是我國首次在大洋中利用國産水下滑翔機開展湍流調查。在航次調查作業過程中,創新性開展了地質取樣和水文調查(CTD)協同作業,大幅提供了工作效率。

環球航次的意義和影響

“向陽紅01”船本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在我國首次實現了全海洋資源、環境、氣候三位一體的高度融合,六個航段均安全、順利、圓滿、超額完成了設計任務,獲取了一系列豐碩的調查成果。

在海底資源方面:深化認識了印度洋和東南太平洋富稀土沉積的分佈範圍及成礦規律,摸清了南大西洋熱液硫化物的分佈範圍和規律,為我國全面開展三大洋國際海底區域活動奠定了紮實基礎,拓展了我國資源探查的新空間。

在海洋環境方面:本次環球科考覆蓋我國大洋資源開發的重點區域、南極半島陸架區及沿途大洋微塑料、大洋缺氧帶和海洋酸化等的高密度和高發區,全程開展了與海洋生態和環境相關領域的調查研究,為未來資源開採、深海大洋保護、南極大陸架海洋劃界和提升我國全球海洋環境治理能力,提供了重要科學支撐。

在海洋與氣候方面:環球航次穿越東亞季風、南亞季風、非洲季風和澳洲季風等多個季風系統,通過探查季風系統之間、季風與洋流之間、高低緯度度之間的內在聯絡過程與機理,為我國海洋氣候和海洋預報等在全球尺度謀篇佈局,為海上絲路建設保駕護航。

在國際合作方面: “向陽紅01”科考船完成第四航段靠泊智利蓬塔之際,海洋一所參航人員代表與智利南極研究所簽署了《關於開展南極與南大洋科學合作諒解備忘錄》,助推中智海洋與極地科學合作邁上了新臺階。第五、六航段靠泊帕皮提港期間,與法屬波利尼西亞教育部長等政府官員代表開展了密切交流。成功的國際交流活動彰顯了我國大洋、極地科研調查與研究的能力與水平,同時宣傳了我國海洋科考所秉持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友好理念。

在海洋科普方面:參航科學家們分別在南極航段和太平洋航段舉辦了2次別開生面的網絡連線公開課,通過全媒體平臺向全球發佈,將最鮮活的海洋知識帶給公眾,激發公眾關心海洋、熱愛海洋的熱情。

“向陽紅01”船的此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主要集中在人類認知比較薄弱的南半球,填補了多個海域調查的空白,取得了多項“首次”的纍纍碩果,超額圓滿地完成了各項科考任務。通過本次系統的多學科綜合科考,實現了資源、環境、氣候三位一體的高度融合,為進一步探索海洋奧秘、拓展海底資源的探查空間、深入開展海洋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以及最新全球海洋環境熱點問題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為我國海洋科學的快速健康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和活力。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