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智慧製造: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2018-05-27 08:14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當前,智慧製造飛速發展,生産更加高效經濟,産品更加貼心好用,給我們的生産生活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2018世界製造業大會上,專家雲集,他們共同探討人工智慧最新技術進展與行業應用,研判智慧製造發展趨勢,把脈智慧製造發展路徑,描繪了依靠智慧製造建設美好世界的願景。

我國智慧産業處於孕育階段

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無人駕駛、手機支付……隨著智慧技術的廣泛運用,智慧産業迅猛發展,正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社會發展的加速器。智慧製造的發展帶動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在製造業領域的應用落地,形成了大規模定制、網絡協同製造、遠程運維服務等多種新業態、新模式。

“智慧製造是世界製造業發展的大趨勢,是我國製造業緊跟世界發展趨勢,構築經濟新優勢的關鍵。”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説,智慧製造是驅動産業變革的重要力量,對於促進製造強國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當前,多種典型智慧製造新模式推廣應用,帶動産業升級步伐明顯加快。在智慧製造工程帶動下,工業機器人、增材製造、工業傳感器等新興産業快速發展壯大。2017年,工業機器人産量突破13萬台套,同比增長68.1%,市場規模約佔全球的三分之一,連續五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應用市場。增材製造行業總規模從2015年的55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00多億元,年均增速超過30%。

但總體而言,我國智慧製造推動應用深度廣度還很不夠,供給服務能力也亟待增強。目前,我國智慧産業的産值僅佔GDP總值的萬分之1.8,未來三年人工智慧産業要有十倍以上增長,才能在2020年實現《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的人工智慧核心産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的目標。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李德毅指出,我國智慧産業還處於孕育階段。他説:“如果説智慧産業的成熟期在秋天,用春生夏發秋收冬藏來衡量,中國當前的智慧産業,大概是在春夏之間吧。”

要有源頭創新才能爭取領跑地位

辛國斌指出,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質量效益不高,低端産能過剩,高端供給不足,産業整體仍處於全球製造業鏈條的中低端。必須通過智慧製造推動從設計、研發、生産、管理到服務的全價值鏈優化,不斷提高生産效率和産品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帶動製造業質量效益的整體提升。

“大而不強”是很多與會專家對我國製造業發展現狀的概括。雖然我國在高鐵、路橋、航空航天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高端裝備、關鍵元器件及零部件依賴進口,在集成電路、高端軟體、智慧傳感等方面受制於人,缺乏引領和支撐我國智慧製造未來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

李德毅説,目前我國智慧産業的77%分佈在應用層,而不是在基礎層和技術層。智慧産業的基礎不牢,需求牽引力大於科技原動力,必須下沉,集聚自主原動力,在基礎層和技術層下大功夫。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總結其語音交互技術達到全球領先水平的經驗認為,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源頭創新和底層平臺,才能在智慧製造領域跟跑、並跑,進而爭取領跑地位。

“我們很多企業産品都以仿製為主,自主研發、自主設計還比較少。”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譚建榮説,智慧製造必須從智慧設計出發,然後才是智慧製造技術的應用。智慧製造企業必須為行業提供標準、規範等共用知識,才能引領行業發展。

完善智慧製造生態體系

與會專家表示,我國智慧製造起步比較晚,雖然取得了一些初步進展,但跟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我國智慧製造怎樣才能快速形成核心競爭力?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余少華認為,對智慧製造企業來説,當務之急是加快構建企業智慧體。

企業智慧體不僅是一條條智慧化的生産線、一個個智慧車間,而且是企業整體的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企業智慧體是面向産品製造和企業管理全過程,在關鍵環節具有一定的自主感知和自主控制能力的生態系統。余少華認為,企業智慧體能提高企業決策能力,快速感知用戶需求、提升産品質量,降低成本、縮短週期,增強用戶體驗。

李德毅認為,要大力培育智慧産業生態環境,通過建立有門檻的智慧産業聯盟,包括智慧教育組、智慧製造組、智慧醫療組、智慧金融組和國際合作組,在每個細分行業中,會員企業定期溝通,腳踏實地推動行業標準的制定修訂,構建互惠互利的産業鏈。産業鏈中居於上下游的聯盟成員,將有機會在這個平臺上溝通合作,建立可信的合作夥伴關係,推動行業整體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柳百成認為,《中國製造2025》明確了智慧製造主攻方向,但不能孤軍奮戰,而要相互配合、協調發展。他説,我們應該聚焦創新體系工程、智慧製造工程、綠色製造工程、工業強基工程、高端裝備工程,通過這五大工程相互聯絡、相互支持的實施,推動我國製造業實現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記者 周洪雙 劉坤 訾謙 見習記者 冀文亞)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